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这个出家人不友好 » 第三章:海角村与它的传说

第三章:海角村与它的传说

    丁海龙生活的这个村子叫海角村。

    这里没有海,离海更是十万八千里,要说天涯海角般的偏僻倒是实在。

    四面都是高耸入云的山脉,起伏堆叠,山上常年云雾袅袅,四五月山下春暖花开的时候,都能看见山顶的依稀白雪。

    山间小溪在村口汇聚成了一条由北向南的大河名为“汝池”,把村子分割成了东西两块。

    河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没通公路的时候,只能等待每年端午节前后的“磨刀雨”。

    趁着发洪水,村民会用囤积的圆木扎一种叫做“排”的交通工具,带点山货顺流而下到离村子三百多里的县城,卖了扎排的木料和山货换些生活用品。

    再顺河畔峭壁小路逆流而上返程,一来一回需半月有余。

    汝池河南北各有一处深水禁地,两岸怪石嶙峋,潭水深不见底,怪事频发。都说是直通地狱的大门。

    一处是村北的松柏潭。

    潭边是一片苍天巨柏,有百株之多,尽是五人合抱不住的古树,故此而得名。古树茂密,上可遮天蔽日,即使烈日当头,柏林下也不见一丝余光透下,常年阴凉凄冷。

    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少年夭折的、无故横死的人,不可大兴土木,所葬之地不得比阳宅高。所以寨子里胎死腹中的婴儿、年少夭折的儿童、割喉上吊的死人,都草草葬在了柏树林。

    矮小的坟地,无一不齐刷刷地面朝深潭,没有墓碑,没有铭文。

    潭里时常发出噗通噗通的水声,似小孩戏水从高处跳落的声响。待走近查看,潭水平静异常,不泛一丝涟漪。

    渐渐的除了偶尔送葬的队伍,再也没人敢踏足这里。

    丁海龙曾问过师父,年幼夭折、横死之人本就凄惨,为什么死后草草掩埋,坟小而矮、连块墓碑也没有,至亲之人于心何忍?

    师父告诉他,寿终正寝之人已完成今生余愿。纵一生酸甜苦辣,寿命自然而竭,孑然西去,了无怨念,乃正道;夭折、横死者,或胎死腹中,或牙牙学语,亦或正当壮年,命有不甘,彷徨阳间,乃邪道。

    君子应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矣,所以那些阴暗、不值得宣扬的事物自然不为人们所喜欢。

    再一处是村南的麻怨坪。

    河水依山势而下,西南岸的山挡住了直流,湍流击山,年长日久的冲刷在西南山脚形成了深深的水潭,潭水悠悠泛着绿光。

    东南岸的潭尾则堆积了大量砂砾,形成了大块平地,夹在两山之间,阴冷潮湿绿草萋萋。

    村里死了人烧灵屋、纸人均在坪里,送灵送魂献祭的动物就丢进了深潭。夜里总能听见隐隐的声响,如夹杂在风里的窃窃私语,偶尔也能看见两山上的悠悠蓝火,时隐时现。村里人统称这些为“麻怨”,麻怨坪因而得名。

    丁海龙那师父就住在东南岸的山顶上,早年这里是座大庙,由本村的刘姓地主出资盖的,有十几个和尚,整日念经颂佛,就为镇山下阴地的怨灵,保一方水土。

    五十年代时候糟了土匪,杀光了和尚,又一把火点了庙,众和尚尸骨无存,只剩一堆灰烬。

    说来也怪,庙毁了之后,村里就不太平了。常有年轻的女子无缘无故地疯了,没日没夜地大吼大叫,尽说些大伙听不懂的东西,疯着疯着就投了河、要么喝了农药;

    精壮男子有上山砍柴火被树压死的,失足坠崖摔死的,意外频繁发生。

    一时间村里笼罩着一层厚厚的死亡阴影,人人自危。

    再后来,丁海龙的师父就上了山。

    从而立到如今已近古稀,这一住就是四十余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的怪事也就慢慢平息了,最终也不知是道观镇住了煞,还是偶然事件频发。

    人们从伤痛中走出来的时候,也就渐渐忘记了过往,只有少数老人相信老瞎子是有真本事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