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露水香 »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爸爸经常出车不在家,大姐、二姐和苏沙三个人自力更生。大姐上初中,二姐六年级。三人每天都被吃饭问题弄的团团转,为了节省时间,大姐最常炒的菜是“炒韭菜”,把切好的韭菜往热油中一倒,一分钟即可出锅,时间长了苏沙也没了胃口,中午干脆不吃。等下午饿急了才吃上几口,后来苏沙常常会感到眩晕——这次和以前的晕书不同,不需要书本就能进入状态。每次发作苏沙也只是用冷水泡湿毛巾放在额头上刺激一下,等清醒以后又一切照旧。妈妈有次来县里探望姐弟三人,发现苏沙状态不佳,才领着他去看大夫,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贫血”。此后,爸爸每次回家,妈妈总是大半夜起床蒸好一大袋子馒头,让爸爸捎来给她们吃,苏沙头晕的毛病才渐渐少了。

    牛老师没能坚持到第二学期开学就被气倒了,生病住进了医院。听说病情还比较严重,学校新调来了一位姓姜的老师代替,姜老师性情比较温和,关键是他把自己的儿子也调到了班里,此子与黄东难分高下,二人协力“帮着”苏沙成功摆脱了窘境。

    二姐在邻厂里也有位同学叫小英,父亲是上海人,小英与二姐关系要好,小英的姐姐又与大姐是同学,每天放学,姐妹两个总要来苏沙家串门。苏沙每天写完作业,就会在厂子里瞎转。

    一天,苏沙在厂子里转悠的时候碰上了张同学一伙,言语不合,便相互推搡起来。苏沙以一敌四,左冲右突,渐渐力不从心,恰巧二姐和小英经过,小英见了二话不说,冲过来连撕带打,四个人自始至终竟然纹丝不动,甘心挨打,让苏沙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这伙人就这样被小英轻而易举的荡平了。

    剩下的苏同学有一次和苏沙发生口角,动起手来,结果二人你来我往,直到上课铃声响起也没分出输赢。经此一战,平日里对苏同学俯首贴耳的同学们也不敢再对苏沙造次,而苏同学不久之后被老师安排成了苏沙的同桌,潘同桌因为成绩的急速下降而逐渐没落,不再受人重视。

    与苏沙同时转学的小军虽然初师不利,后期却越来越耀眼,先是以乒乓球技高超而折服众人,后来又专心于学,成绩突飞猛进,在全年级无人比肩,连“毛委员”也甘拜下风。

    爸爸平时热衷于打乒乓球,球技在厂子里也是数一数二,见了小军打球,也赞不绝口,苏沙听了心中不服。眼下自己也没有了外患,苏沙便把学习乒乓球当成了自己的第一目标。

    后来每当苏沙回忆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总不免会感慨:孩子与大人的不和谐大多数时候都体现在价值观上的分歧,而在心理的运行机理上并无质的差别,二者的行为都是内在动力与环境因素结合后的产物,所谓的内在动力简单理解就是向外探求环境的天然欲望,简单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而环境因素会因内动力的大小、方向和切入点的不同对其产生阻碍和助长的效应。

    对行为产生的结果,孩子和大人二者都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心理反应并存储到各自的意世界。孩子弄丢心爱玩具时内心所遭受的创伤,并不比大人们搞砸一次投资更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人们就得越俎代庖,就像一棵小树,风调雨顺当然容易枝繁叶茂,但干旱少雨也能促使其发展根系,以求获取更多的水分。枝繁叶茂固然是众所欲求,可根系稳固亦是我所必需啊!为人父母者所能做的便是枝繁叶茂时别忘了修剪枝杈,好让根系抵抗的了可能的狂风大浪而不被连根拔起,干旱少雨时别忘了适时浇上一盆水,避免枝叶枯萎。

    大人们无论是漠不在意还是遮风挡雨皆出于轻视之心,不是轻蔑孩子,而是轻视他们的举动,是以物质世界价值上得失的大小去考量意世界的爱恨情愁,“小儿科”三个字,彰显出大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麻木,大人的世界并不比孩子的世界“形而上”,苏沙曾经装满柜子的纸条与保险柜里的现金钞票是物质世界里的价值差异,而不是意世界里境界的高低,大将军临阵相敌、临危不乱与荒院的围歼之战只是起点、终点的不同,其发起处也并无分别。

    大人们往往致力于把意世界的教育问题,跳过外部环境直接转变为物质世界的功名利禄,到头来又为自己的枉费心机而气急败坏,就好像抚摸着左手却希望能治愈右手的创伤。教育之初,首先得分清可为与不可为,培养出一个积极进取的孩子,这是而且应该是父母的出发点,这一点大有可为,至于他将来是造导弹还是造鞭炮大人能起的作用恐怕也只能用“影响”来描述了。毕竟仲尼尚且颠沛,佛祖还得乞食!也如孟子所言:“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一年后,苏沙的学习成绩稳步于班级的十多名,同学关系也趋于正常,没有什么外因强迫他必须趟过去。苏沙便开始揣摩起了小军的经历,小军以其出类拔萃的球技和优异的成绩被同学和老师以及周围人赞誉有加,苏沙对学习并不得法,找不到适宜的切入点,尤其是内动力不足。

    乒乓球苏沙也是一窍不通,只是之前常看父亲打球,到是略有兴趣。苏沙没有球拍,他也不敢向父亲要,只好找了块木板当球拍,每天对着墙练习。大姐和二姐实在看不惯这种畸形的打法,偷偷告诉了爸爸,爸爸自己喜欢打球,自然乐意支持,换了一个旧球拍给苏沙。苏沙如获至宝,再加上有爸爸的支持,练的更加起劲儿,起初是对着屋子里的石灰墙练,从几下,到几十下,再到几百下,后来又换做砖墙练习,砖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表面的坑洼会改变球的反弹路径,增加了接球的难度,可以很好的锻炼步法的协调与反应,一段时间之后与墙相争数百成千回合,苏沙可以不败。

    正式的练球苏沙只能等到大人们休息的空当与几个初学者练上一会儿,厂子里到的活动室平时是上锁的,所以苏沙正式练球的机会很少。此时小军的球技除了爸爸与厂里的经理外已无人能及,自然不屑和苏沙这些初学者交手。

    苏沙对学习的认知一直止步于做完作业,他很少去思考学习的问题,只是模糊的认为学习原本如此。练球之余,他便在楼梯上爬上爬下,苏沙住在厂子东南角的一幢小楼上,楼下是三间车库,爸爸用来停车和堆放杂物,楼上三间房各带一个套间,苏沙和大姐,二姐睡在外间的两张床上,苏沙是一张很小的钢丝床,爸爸睡套间,另外两间房,一间是厂里的实验室,另一间是发酵室。

    小楼的楼梯是用钢管,角铁,钢筋焊制的,由于底层是仓库,比一般的二层楼要高出许多,楼梯大概有五六米高,苏沙可以从楼板起跳,双手撑住两侧的扶手滑行一段后直接落地,这是他长期练习的结果,这种练习自然少不了成千上百次的爬上爬下,渐渐的,苏沙的体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班级里就连苏同桌和苏沙说话时也显得矮了三分,只有后排的三四个“老大哥”成天趾高气昂,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

    每年假期苏沙都要回农村老家,他还是会跑去找武达玩,但总能感觉到两个人之间比之前多出来的一丝分歧。弟弟每天早晨都会早早起床,急急忙忙的出门,尝遍左邻右舍家的早餐,然后在小弟弟的领导下上山下河、玩的不亦乐乎。

    苏沙把一块平整的床板支到院子里,等待着有人能陪他练球,他自己买了一副新球拍,这是小英的功劳,小英和苏沙一起找遍了厂子里的各个角落,将捡来的废铁卖钱,终于凑足了三块九毛五分——正好一副劣质球拍的价格。没有球网就只能用砖头来代替,爸爸每次回家,总是很乐意和苏沙在床板球案上打上几局,苏沙的球技还不能对爸爸构成任何威胁,但他接球的水平也不会让爸爸觉得无趣。

    六年级的时候,苏沙的学习成绩比之前又有进步,前一段时间姜老师也生病住院了,这次应该和苏沙没关系,主要拜其儿子所赐。学校一时间没有其他的老师来替代,牛老师的身体恢复的不够理想,调到后勤管分煤的事了。无奈之下只好由校长大人亲自代课,校长讲课的最大特点是在任何情况下总能不失领导者的风度,礼貌有加!特别是他有一个违反常规的操作——对回答对问题的同学会说“坐下”,对态度不端正,一无所知的同学的回应则是“请坐下”。而对于如此忤逆常规的举措同学们的反应也很颠覆,其一就是黄东在听到“请坐下”三个字时也会脸色泛红,之前无论是面对牛老师的“牛鞭”还是姜老师的冷嘲热讽时黄东都表现的油盐不进。其二就是在如此“轻压”之下,也分不清是别的同学退步了,还是苏沙进步了,反正苏沙被任命为了小组长。

    苏沙的同桌还是苏同学,两人的后排坐着县里有名的万元户家的一对千金,前排是老班花潘同学和新班花海萍。海萍新班花的名号是苏沙私下封的,苏沙已经对女生的美丑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只不过评判的体系还比较混乱,比如班里有个叫丽丽的,人虽然长得漂亮,但成绩很差,经常因为学习的事儿被老师批评,苏沙觉得一个人被批评的样子怎么看也不漂亮,后排的“万元户”姐姐人也长得很漂亮,只不过年龄要比苏沙大三四岁,这样就超出了苏沙的审美“边际”,小英长的也很漂亮,苏沙却不敢去评价,碍于小英和二姐的同学关系他总觉得那样做似乎有悖“伦理”。在班里剩下的女同学当中苏沙觉得海萍应该是班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