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穿越的英宗 » 第十八章 公审余波

第十八章 公审余波

    杨帆走了,带着朱祁镇对于盖伦船的美好梦想回到了南京龙江造船厂了,杨帆给朱祁镇立了军令状,保证三年之内攻克盖伦船的技术难关造出第一艘小尺寸的约500料的验证船,然后进行1000料的小型盖伦船建造,继而发展出2000料乃至5000料的超大型盖伦船。

    朱祁镇,看着杨帆一步步地走出了乾清宫,他望着殿门外的蓝天,“希望我这只小胡蝶可以改变这些东西。一定要。”

    “陛下,浙江那边的锦衣卫有消息传京里了。”这时刘牧拿着一个竹筒走了过来,“嗯?拿来看看。”朱祁镇微皱了眉头,接过了竹筒,他把竹筒的一段拧开,从里面倒出来一卷信纸,展开之后,他看了看,结果,却是越看越皱眉,看完之后,朱祁镇把信纸跟竹筒都狠狠拍到桌子上,“他们当真以为这大明朝没有人能当官了吗?。把金濂给朕叫过来,不,把六部的尚书都给朕叫过来,还有御史院的陈镒。”朱祁镇罕见的发了火,刘牧也不敢问,只能赶紧一路小跑着喊人了。

    朱祁镇又看着眼前的这封密信,一字一句都仿佛是一个巴掌,不断地扇他的脸。

    “臣,锦衣卫浙江卫百户符霖谨奏,自陛下言开公审之会,县官之公审由一县之百姓审之,府官,省官照此,然浙省严州府之同知严得象贿赂王振上万两,理应由严州一府之百姓所共审,然严州治下桐庐县县令岑业成罔顾圣上之令,严令畨桐庐百姓禁往府城,且严加封锁,臣等历数日方得入桐庐之境,几方探查得,此岑业成乃当地百姓之公害也,其贪脏枉法,侵占良田万余亩,克扣赈灾银两钱粮,高价买与百姓,贪墨修河公款使当地水患频频,今汇集此文,以奏之陛下。”朱祁镇看着那里面一句句,无疑不是在打他的脸,他要求各地公审王振党羽,但是就在省城之外还有一个比王振一党还可恶的县令在作威作福,他怎么可能不生气,怎么能不怒?

    不多时,刚刚下了早朝刚刚回到各自衙门的六部大佬就被由带到了乾清宫,“诸位,看看吧。”朱祁镇也不藏着掖着,直接就把锦衣卫的密报给拿了出来,“看看朕的好臣工,是怎么欺压朕的百姓。”。

    这几位接过这封密报,传着看了一边,每个人都不禁感觉到一阵心里发毛,心里不禁大骂这个岑业成,什么时候跳脚不好,非得就在公审大会刚刚结束的时候被锦衣卫逮个正着,这一下斩立决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朱祁镇看着几个大佬看完也不说话,集体装死,他嘴角不禁上翘了几度,“金卿,你是刑部的尚书,那太祖皇帝当年颁的《大诰》你应该知道吧,来给朕说说,贪污上万两银子该怎么处理?”

    金濂一听叫道自己了,也不能再装死了,他赶紧站了出来,“回陛下,《大诰》里有明言曰‘酷敛百姓,贪污税粮案;放卖官差,私役丁夫案;妄取扰民,私吞商税案;谎报灾情,侵没赈济案;皆处重刑,起解官物,卖富差贫者,族诛;贪赃纳贿、说事过钱者,凌迟处死;盗卖仓粮者,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仍留本仓守支;驿丞科敛驿夫,断趾枷令驿前,揽纳粮物,隐匿入己,虚买实收者,处死,籍没其家;说事过钱者,处死。’”金濂一边说着一边擦冷汗,这一套子下来,这个岑业成都不够死的。

    “嗯,不错,金卿你身为刑部尚书还是有几分本事的。那大家也听到了,朕也就不多说了,这次要你们来,也就是温习温习这太祖爷颁的《大诰》,因为朕看太祖爷才仙逝不到年,我看朕这大明的官吏们愈发的猖獗了,你们回去之后,务必给朕好好说说。”,朱祁镇面色严厉的看着这几个人,“另外,这个岑业成,也别死那么多次了,他的命也就那一条,陈镒,你跑一趟浙江,把他枷起来巡游浙江,每个县都要去,每到一地,都要审一次,没人诉苦,那就你亲自上,把他的恶行讲一遍,金濂,你们刑部就行公文给浙省,明令要审他,另外各地的邸报后也都加上这一条,他不是觉得,只要不让百姓出去就没人知道吗,朕非得让他全国闻名,既然他不想让百姓动,那就只能让他动一动了。”。

    “对了,刘牧,那个办了福建那个宋漳的人叫王平吧,他现在不是在给科学院当保卫科主任吗,有点大材小用了,这样,你们锦衣卫拨出一部分的人手,组一个肃贪司,让王平担任肃贪使吧,层级吗就跟锦衣卫千户相同吧,人员派驻各地,给王平五品以下先斩后奏的权力,巡视全国,稽查不法贪官。”朱祁镇,故意当着这帮子人的面,对锦衣卫做出了一个调整,他要的就是震慑一下这帮人。

    说完这些,朱祁镇挥一挥手让除了刘牧之外的人都退下了,“刘牧,你去给朕招一批文人,记住这帮人必须要嫉恶如仇,文笔一定要好,最好探探口风,对朕要无比忠诚。朕有大用。”没错,朱祁镇决定干一件大事——创办报纸,他发现现在基层的百姓对于自己的政令的了解,跟小学生对量子力学的了解差不多,他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政令直达底层的途径,而且要是不受那些官员们影响的,只属于自己的咽喉,于是他自然而然想到了传媒界的大杀器——报纸。

    朱祁镇摆了摆手,交代完刘牧就让他下去了,现在他要看看奏疏了,毕竟这可是他的本职核心工作。

    “嗯,陕西宁夏,庆阳,延安,平凉这一带的无地,失地农民增多?”朱祁镇翻开第一本奏疏就是户部分管陕西的主事的,朱祁镇看了看挂着的地图找到了这几个地方,“那边靠近边境,蒙古人经常过来,一部分大族都是结寨自保,少数的百姓如果想在那边活下来就得把土地投献了,如果不投献蒙古人以来就会遭殃,自然只能成为流民,哪怕是投献了也会遭到地主的盘剥,农民天长日久之下实在忍受不住也会弃地逃离故土。”朱祁镇念念有词自己在哪进行着分析,流民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如果流民问题不加以解决,迟早会激起民变,等到那时问题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