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太子 » 第二章 危局

第二章 危局

    “牟驼冈有多少匹战马?”

    “我朝是轮戊制,骑兵出去轮戊的多,马就少,轮戊的少,马就多,多者有两三万匹,少者如眼下,也有万余匹。”

    赵谌点点头。

    他一家虽然地位尊贵,却是风雨飘摇,他没有能力也不敢到处打听各个消息,不过宋朝的马政情况是知道一点的。

    宋朝开国之初一共设置了十四个马监,多个大马场,但渐渐地就像东京城内的储仓,被各地豪强侵耕,加上西夏崛起,宋朝缺少马源,于是诸马监几乎全部被废。

    宋神宗对外政策强硬,到了用兵时发现宋军严重缺马,渐渐恢复诸马监,可是效果一点也不理想。

    别说两三万匹马,就是一万匹马,放在牟驼冈,也挤得慌。

    或如唐朝的沙苑马监,面积460平方公里,牟驼冈呢,只有三十余平方公里。

    不过这也是不得己的办法,不然王安石也不会推出保马法了。这种局面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没有解决,到了南宋时更严重。

    这些是纸面数据,到了现实中,三十余平方公里也是一片很广大的区域了,一眼望去,几乎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错觉。

    “小殿下,风急天寒,我们回去吧。”

    “不回去,要在这附近转上几天。”

    “牟驼冈有问题吗?”

    赵谌摇了摇头。

    牟驼冈本身没有问题,非得说有问题,就是马场小,马匹多,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与宋徽宗无关。

    “小人担心未来几天会落雨啊。”

    “吴叔父,我了说多少遍,莫要以小人自居,吾、我皆可。落雨,”赵谌看了看天空,如今是九月末,秋冬更替、冷热气流交汇之时,雨天确实比较多。

    天上的乌云愈加稠密,不过透过云层的缝隙,还能看到大片瓦蓝的天空。

    今天不会落雨,明天后天确实不大好说。

    “附近有草市吧。”

    “瓦虫岗那边有一个小草市。”

    “若是明天天色不对,就到那里买雨具。”

    “为……”

    “你担心的不是我担心的,但你担心的和我担心的后果是一个样,想要它不发生,此行说不定会很重要。”

    赵谌脑海里冒出两个名词:神州陆沉、逆天改命!

    宋朝还会活着,不过都跑到了南方,失去了半壁江山,哪还是大宋吗?

    你担心的,我担心的……

    吴明听不懂了。

    看着他懵逼的表情,赵谌笑了起来:“吴叔父,你不是吴用啊。”

    “吴用?”

    赵谌哈哈一笑,宋江是真实存在的,三十六条好汉也是真的。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说明宋江投降张叔夜后,三十六个首领都被宋朝授了官职,吴用却是施耐阉虚构的。

    梁山好汉哪,赵谌好奇,就问他的外祖父王宗濋。

    王宗濋想了一会说,朝廷是招安了,只是授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具体的他也不清楚。

    可能征过方腊,起的作用肯定不太大。若是像《水浒传》所写的那样能征善战,宋朝必然会重用,最好的例子就是降宋的“常胜军”。

    梁山好汉抗金却是真的,只是与宋江无关,宋江招安后,梁山泊又有渔民张荣发动农民起义。不久金人来了,张荣又开始反抗金人的统治,于缩头湖歼灭上万金兵。

    能搞懂的,只是让人想想,难免有些好笑。

    赵谌笑完后,将怀中黑白相间的大肥猫交到吴用怀中,带着两人顺着牟驼冈的边缘往前走。

    一会儿,一直沉默不语的罗胜说道:“小殿下,你看后面,那两人一直在跟踪我们。”

    赵谌扭过头看向后方,约两百余步外,站着一胖一瘦两个大汉,看到他们停下,两个大汉也跟着停下。

    吴用又担心起来:“小殿下,外面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很不安全,两人来路不明……”

    宋徽宗时自然灾害多,加上朝廷横征暴敛,农民起义也比较多。

    特别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北方战事吃紧,数十万宋军、各级官员北上,这些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量,现在宋朝吏治又开始严重败坏,往往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沿途各种关卡吃拿卡要能达到十石二十石。

    还有赎回燕京的赎金,于是宰相王黼在全国征收六千两百万贯免夫钱。

    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规模大者,如河北张迪、高托山,青州张仙、济南府孙列、沂州武胡、大名府杨天王、郓州李太子、密州徐进、水鼓山刘大郎,往往聚众数万十几万人,规模虽不及方腊,但能与宋江相仿佛,有的人马远胜于宋江。

    这两年萌新岳小队长开始参与战斗,干的就是镇压农民起义的活,老兵韩五这两年干的也是这个活。

    但没必要夸大。

    宋朝实内虚外,除了一些关键城市,余下城市罕有军队驻扎。

    与明朝相比,宋朝财政收入健康,一有起义发生,动不动派人去招安。

    “去年宋江起山东……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路。”

    李若水写的这首诗,就是讽刺宋朝这种招安制度的。

    俺活不下去了,俺要造反起义了,只要朝廷派使臣来封俺一个好一点的小官做做,俺立马投降。

    所以宋朝起义特别多。

    虽然这两年起义声势浩大,宋朝镇压的镇压,招安的招安,遣返的遣反。加上燕京地区表明上“安定”下来,也不征收免夫钱了,只要不收免夫钱,供应北方的粮草,大家伙都能勉强的活下去。夏收夏种又来临了,于是到了今年夏初,这些起义基本上全部平息下去。

    但宋徽宗君臣继续折腾下去,加上反常的天气,人口越来越多,耕地紧张,兼并严重,即便金人不南下,宋朝局势也开始变得凶险起来。

    “吴叔父,莫要多想了,就算有胆大包天的歹人,那么多皇子皇孙,我与父亲位虽尊实则贱,没必要盯着我。”

    位尊实贵也没必要盯着赵谌。

    眼下赵桓只有赵谌一个儿子,关键宋徽宗赵佶春秋正盛,不说赵桓风雨飘摇,随时被废,就是不废,等到赵桓上位也不知几年还是十几年后了,这么久的时间,足以让赵桓“造出”更多的儿子。就如史上,赵桓被押向黄龙府,半路上还给赵谌造出了一个小弟弟。

    吴明反应过来:“皇城司的人?”

    “是,罗叔父,你去将那两人叫过来。”

    “啊!”

    “我的三叔父非是李承乾李泰,更不是唐太宗,不过他安排人手跟踪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如摆在明处了。我只是看一看牟驼冈附近的地理情况,又不是想做不轨的事,不怕曝光。”

    罗胜走了过去,冲那两人招了招手。

    两人迟疑了一下,罗胜走近,低语几句,两人走了过来。

    “下官皇城司下三指挥使马述拜见崇国公。”壮硕的大汉施礼道。

    “下官皇城司曹司刘云拜见崇国公。”清瘦的汉子施礼道。

    政和七年,赵谌出生,宋朝开国以来尚没有当朝皇帝得嫡孙的,赵佶大喜。

    蔡京拍赵佶马屁,奏请赵谌为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崇国公,赵佶准奏。

    吴明和罗胜呼赵谌为小殿下是不对的,但能理解,这是代表着他们将自己视为赵谌的家臣。

    准确的称喟就是崇国公,或小国公。

    但蔡京对赵桓一家子的态度有些复杂,先是政和五年,蔡京想要讨好赵桓,“献太子以大食国琉璃器,罗列宫庭。”

    赵桓这个政治白痴不但不领情,反而大怒:“天子大臣不闻道义相训,乃持玩好之器,荡吾志邪!”,“命左右击碎之”。赵桓此举是指桑骂槐,桑是蔡京,槐是赵佶,不过赵桓这么做让蔡京下不了台,随后将赵桓的亲信太子詹事陈邦光贬斥到池州。

    这时候蔡京虽然心中不快,仍持着中立态度,他的四儿子蔡绦曾说过一句话:“政和间,东宫颇不安,其后日益甚。鲁公(即蔡京)朝夕危惧,保持甚至。”

    所以政和七年蔡京上书请求赵佶封少保和国公,虽然是拍赵佶的马屁,说明这时候蔡京还没有真正倒向赵楷。

    赵谌的出生替赵桓加了分,然而到了政和八年(重和元年),在某些人的骚操作下,赵楷居然中了状元,一下子将赵桓得“嫡皇孙”的优势拉平。赵佶真以为儿子有状元之才,龙颜大悦,诏赵楷为太傅、武宁保平军节度使、徐州牧、兼陕州牧、提举皇城司、食邑一万二千七百户、食实封四千户、嘉王。

    不久赵佶又下诏,让赵楷整肃随驾禁卫所,兼提举内东门、崇政殿等门。

    其他的还好说,这个提举皇城司、整肃随驾禁卫所,兼提举内东门、崇政殿等门,让赵谌恶心了。

    然后到了王黼。

    王黼靠何执中得以进升,不过这个家伙忘恩负义,想拍蔡京马屁,上疏何执中二十条罪状,赵佶未准,蔡京也未领情,迫不得己,王黼只好投靠郑居中。

    郑居中与蔡京向来不和,由是蔡京恼怒。正好青黄不接,蔡京将王黼调为户部尚书,准备以国家财用不足治王黼的罪状,两人正式交恶。

    宣和元年,王黼担任少宰(右宰相),这时王黼已经阴投三皇子赵楷了,便上书说蔡京将东宫太子看做皇帝。

    赵佶便将赵谌官职降为高州防御使,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拿掉了,崇国公未动,次年又罢掉蔡京宰相,这是蔡京第三次罢相。

    这下子蔡京清醒地认识到,原来赵佶是真的打算废太子,立场迅速改变。

    到了蔡京第四次为相时,赵佶不顾祖制,直接下诏让童贯、蔡京长子蔡攸结为兄弟,蔡京欣然同意。

    不但王黼、蔡京父子,还有杨戬、童贯、梁师成,赵野,“神仙”林灵素等权要皆或明或暗地支持赵楷。

    这就是太子赵桓一家子眼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