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太子 » 第十章 家务案(上)

第十章 家务案(上)

    街上行人熙熙攘攘。

    吴明和罗胜紧紧地跟在赵谌后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赵谌回到东宫,仅息了一个晚上,便重新开始溜跶,顺着开封城几个城墙到处跑,主要是西城外和北城外,次之是东城外,南城外就没有去了。

    开封城与唐朝长安城一样,一分为二,御街以西是祥符县,以东是开封县。

    前面就是开封县衙,开封县衙不是赵谌要看的地方,但这时衙门外围了许多百姓。

    人人都有八卦……是好奇,好奇心。

    赵谌带着吴罗二人挤了过去,衙堂下站着两个沉默的汉子,一个汉子年近三十,一个汉子二十出头,三个哭哭闹闹的妇人,一个妇人五十来岁,余下两个都是青年妇女,还有几个孩子。

    “是他家啊。”吴明说道。

    “你认识?”

    “就在我们巷子。”

    吴明原籍是卫州人,这些年宋朝自然灾害多,还有人祸。

    宋朝两次北上,仅是免夫钱就征了六千多万贯。大家伙看到童贯在西北打的威风,却没有人算过花了多少钱。

    这也是宋朝主流士大夫厌战的原因,包括范仲淹,战争远没有买安划算……

    于是宋朝加重了税赋,包括商税。

    并且这段时间宋朝做了一件傻事,将三个小钱合在一起变成大钱(通宝变成重宝),三钱当十钱,于是私钱泛滥,全部在铸重宝了。

    滥发货币后果得有多严重?后世即便不懂经济学的也知道了。

    漂亮国是例外,他们敢滥发,是让全球各国替他们挡灾的。

    商税增加,货币泛滥,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就像京城的房价,短短十余年,翻了两三倍,一些紧缺的豪宅涨了近十倍!

    有一条得弄清楚,徽钦二帝耻在气节上,如果他们能像赵谌生母朱琏那样,宁愿自杀也不遭到金人羞侮,后人评价会更高一点……更关键的是,那样,会逼得完颜构不敢求和,整个历史将会重写。

    但无论是宋徽宗还是宋钦宗,他们本心上不想老百姓过上糟糕的日子,例子太多……这也是赵谌说的,虽昏不暴。

    宋徽宗一看不对头,立即下诏令,大钱只当三小钱。

    市面上流通的铜币已经多是大钱,一道诏令下达后,等于所有百姓手中财富立即缩水。于是一遇到大的灾害,许多人家都活不下去。

    那时吴明岁数还不大,才十五岁,父亲饿死,他母亲带着吴明逃荒来到京城。

    后来母亲也病死了,吴明本人生计困难,恰好被王宗濋碰到了,看到他知书识字,便收留为家中的僮仆。

    几年后又被王宗濋送给了赵谌。

    归赵谌管了,不能再呆在王府,赵谌便带着他在京城罗胜家附近,东墙角边上一条巷子里租了一间宅子。

    吴明低声说着。

    两个汉子都是老妇的儿子,姓徐,老妇姓姜,在巷子里名气很不好,泼辣不讲理。

    赵谌看了一眼。

    姜氏五十多岁,清瘦,面相有点凶恶。

    古代有一个词语,叫相由心生。

    说对呢也不对,说不对呢也对。

    比如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会喜欢大笑,性格平和的人会喜欢微笑,性格阴沉的人会喜欢阴笑。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面部的改变。

    这个只能做一个参考,不能当成完全的依据。

    赵谌继续听下去。

    两个年轻的妇人分别是老两口的二儿媳妇,三儿媳妇。二儿媳妇似乎姓宋,三儿媳妇姓胡。

    徐家老两口子严重偏心,最不喜的就是大儿子,长子越来越大,家庭情况又不好,父母亲不喜更不支持经济,长子无法娶妻,正好身高够了,便去参加募兵,也被录用了。

    前面说过,募兵录用,宋朝官方会给一定的补贴,名叫“招刺利物”。“招刺利物”有一笔利物钱,大约有十余贯钱。如果刚好遇到打仗,急需兵员,这笔利物钱会多给几贯;如果是在遭遇灾荒的地区招兵,当兵的灾民太多,这笔利物钱会少发几贯。

    除了钱之外,还有衣服。

    衣服老两口未动,钱被老两口克扣下来。

    宋朝禁兵每月会发放一定的工资,下等禁军的军俸为300—500钱,中等禁军的军俸为500—700钱,上等禁军的军俸约为1000钱。厢兵的军俸依次递减,比禁军稍低。此外还有月粮、春冬衣等,以及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等福利性收入,组成特别复杂。如果打了胜仗,还会得到一笔赏钱。

    若是按中禁兵算,杂七杂八合算起来,一年约有近四十贯收入。

    但是宋朝禁兵大多数驻扎在各个大城市,特别是京城,物价昂贵。

    加上上司的克扣,即便这个收入,养家糊口还是很困难。

    因此宋朝禁兵平时干的最多的活不是训练,而是想办法出去赚钱。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哪可能会有多强呢,有人向宋神宗反映这一情况,宋神宗委屈地说,若按市价,我哪来这么多钱。

    搞懂了这些,便能明白王安石变法里将兵法里裁减军队的用意,以及保甲法。

    这是指一大家的,徐家长子只是光棍一人,这些薪酬足以能养活了。然而这些钱大多数也被老两口克扣下来,不但如此,老两口还不满足,动辄打骂。

    几年前,徐家长子随童贯去了幽州,临行前还被徐父狠揍了一顿,然后就死在白沟了。宋朝将士战死沙场也有丰厚的抚恤,不仅收拾遗赅,给予丧葬用品,还会向家属发放钱、绢、粮等实物,免若干年徭役。

    若是家中无男夫,其祖父母、父母、妻年老,及子孙幼小不能自存,由官府来抚养。

    其遗子也会被朝廷录用,若像徐家长子这样无后代者,官府还会额外向家属发放一定的抚恤。

    这些抚恤又被老两口克扣了。

    到了次子。

    对次子老两口也不喜。

    次子娶妻后,其妻宋氏忍受不下去,两相吵闹,最后分家。

    结果老两口什么都没有给。

    宋氏一怒之下带着丈夫回到娘家,好在宋氏嫁到徐家还带着一些嫁妆来。这些嫁妆老两口抹不下去了。

    回到娘家后,宋氏将这些嫁妆便卖,带着丈夫做起小生意,她比较机灵,几年后经济情况渐渐转好,在京城还治办了一栋房宅。

    听到这里,赵谌暗暗点头。

    宋朝京城的房价也是不友好,淮南转运使张根说:“一第无虑数十万缗,稍增雄丽,非百万不可。”

    当然,那是真正的豪宅。

    普通的民宅没那么贵,小苏晚年在京城买了一栋宅子,花了九千来贯。即便现在,也不过翻了一番。

    “更普通”也要大几百贯,若是带上一个天井,即便小宅子没有三四千贯也拿不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不管谁对谁错,也不管买的宅子是大是小,能买得起,说明这个宋氏还是有一定本事的。

    前年徐家老汉在码头上做工,摔断了双腿,徐家老汉岁数更大,六十多岁了,腿一直未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躺着躺着,又得了一身的病,小儿子吃不消,便找上了门,要求二儿子与他共同承担。

    这种情况,二儿子两口无法回绝,没料到婆婆狮子大开口,开出天价赡养费,宋氏不乐意了,我们分家,包括房宅,几乎一样未分给我们,逼得我们灰溜溜在跑到娘家度日。

    开始时吃住都是我娘家的,做生意的本钱是我的嫁妆,生意也是我在做,连孩子都是我的父母在照料,凭什么让我们来照顾那个偏心又黑心的老瘫子。

    我一文钱都不给了。

    大约因为这个原因,徐母姜氏恼怒之下,告到了开封县。

    具体的吴明也不大清楚,但马上就知道了,三个妇人正在辨解呢。

    姜氏也承认他们喜欢打大儿子,但是有原因的。

    大儿子天赋好,老两口望子成龙,打小就将他送到最好的私塾读书,花了不少钱。

    赵谌又点了一下头。

    有人说黄巢催毁了门阀,这个说法不大准确。

    催毁门阀主要原因还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达,门阀无法垄断知识权和教育权,这两个权利不能垄断,就不能垄断话语权和人才。

    加上黄巢的“引信效应”,门阀走上末落。

    进入宋朝,教育开始普及,但是笔墨纸砚成本还是不便宜,接受教育的成本也不便宜,宋朝寒门子弟真正能出头的并不多。就像欧阳修,叔父是推官,母亲郑氏知书通理,因为家中贫困,郑氏只好用芦杆当笔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是贫困,但不能算是真正的寒门子弟,欧阳修不算,范仲淹呢。

    范仲淹父亲死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朱文翰,但朱文翰官职可不小,因此范仲淹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贫家子。

    杜衍是真正的贫家子,流浪的孤儿,不过入赘到相里家后,相里家是一个大富户,开始愉快的读书了,这才在十五年后高中进士,成为一代名相。

    作为一户普通的贫民百姓,想要供儿子读书,负担可不小。

    况且这是京城,送到了“最好”的私塾。

    徐家长子进了私塾后,开始时学习认真,连教书的两个先生也交口称赞。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孩子与一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偷鸡摸狗,吃喝玩乐。

    失望之下,老两口才改变了对大儿子的态度。

    似乎也有些道理,莫急,反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