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太子 » 第十一章 家务案(下)

第十一章 家务案(下)

    子'宋氏说道,你那是打啊,整往死里打。大兄小时候还是一个机灵的人,打来打去,最后快打成了一个傻子。有这种打法么,虎毒还不食子呢。

    小儿媳妇胡氏立即说,老子打儿子,岂不是天经地义?

    宋氏说,那好,长兄如父,我让夫君每天像阿公阿婆打大兄那样打你夫君,看你还是不是天经地义。

    胡氏语塞。

    宋氏又说,大兄小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学了几个字,老两口就认为他有读书的天赋,实际上真不是读书的料,而且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又有几个人中了进士。

    赵谌表示认同,每届科举,能有四五十万士子参加解试,到了殿试,最终能录取的仅几百人,其几率达到千分之一,甚至二千分之一。

    而且进士分五甲,除非高中一甲二甲立授官,余下的往往会因为冗官等上好几年才得以授官,比如王韶,等了好几年才被授任正式官职,他好歹还是一个三甲进士,若是中了五甲更惨,不知会等多久,即便等到了,只会授一个芝麻官,难以晋升。

    但这不是老两口心态不对,而是许多父母心态都不对,结果培养了一大堆“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几年前的吴明就是其中一人,京城贫困百姓生计也比较困难,然而赚钱的机会也比较多,只要机灵一点,勉强维持一个温饱并不是太难。

    可是吴明若不是外公王宗濋收留,恐怕连他本人也会饿死冻死。

    宋氏继续说,大兄难道不想成亲?

    虽然进入禁军,大兄一表人才,也被几个小娘子看中。

    宋朝结婚,女方会给嫁妆,这些嫁妆确实归女方所有,最后九成九九九还是被子女继承。除非是进士,那会各种的倒贴,榜上捉婿。正常的,女方给嫁妆,男方也要给彩礼。

    到了议亲时,徐母不但不答应彩礼,还向女方索要许多嫁妆。因此议了两回亲,都因为徐母的狮子大开口,将女方吓跑掉了。

    为什么呢?

    大兄不能成亲,他的薪酬就能被老两口转移给小儿子。

    然后出征幽州,宋军出征时会发放一些奖励,征战时也会给一些奖励,若是打胜了,奖励还会翻倍。

    徐家长子在父母虐待之下,性格变得懦弱,不是真打傻了。

    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光棍一人,心里也着急,于是将这些钱藏了下来。

    结果被徐父和三弟联手暴打,打的受不了,将藏钱的地方说了出来,被他母亲和弟媳妇胡氏取走了。

    听到这里,赵谌也倒吸了一口冷气。

    姜氏马上给予了反驳,如果她大儿子读书没天赋,为什么先生会夸他?

    这个说法不准确,老师夸学生岂不是很正常?

    夸了几句就能进985?不对,是高中进士。中进士比考中985的难度高多了。

    宋氏恐怕也不大懂,便不言。

    姜氏看到二儿媳妇不能应对,来了精神,继续说道,好汉不当兵,好铁不当钉。

    是议了两回亲,但在宋朝,议论嫁妆岂不是很正常的事?

    没料到人家因为她大儿子当了禁兵,不但不愿意出嫁妆,还索要了许多彩礼,这才没有议成。

    听到这里,赵谌气愤地握紧了拳头,随即又放下。

    这是宋朝的实情!

    宋氏说,那么大兄的薪饷呢?

    我不替他攒着,就会被他胡乱花掉。

    大兄是乱花钱的人吗,要不要请明公问问周边的街坊邻居?

    我们将他钱攒着,没有钱,哪会乱花钱?

    钱一起攒到你小儿子手上了吧。

    谁说的,我家老汉不出事,我们还商议他回来后立即给他娶妻生子呢。我苦命的儿……徐氏干嚎起来。

    他是真的苦命,分家,你一文钱,一样东西没有给我们,你承不承认?

    不是不给,你娘家情况好,胡家情况差,我家情况更差,难道你不想你三弟娶妻生子?

    你承认一文钱未给就好,分家后,我带着夫君回娘家住,贩商的本金是我的嫁妆,买卖也是我来维持,你承不承认?

    就是你的嫁妆,夫君出了事,做子女的不赡养?

    我和夫君多会说不赡养,但有你那种赡养费?一开口先交两百缗钱,然后每年交五十缗钱。

    你手上有钱,三达手上没钱,不然我们哪会向你们这两个不孝子讨要。

    吵来吵去,赵谌渐渐听明白了,徐家贫困,宅子小。

    徐家与胡家议亲时,胡家的人便说,我女儿嫁到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徐家老两口子便同二儿子和宋氏商议,要么你们租一个房子搬出去住。本来因为公公婆婆偏心,平时就积累了许多矛盾,听到公公婆婆这句话,宋氏立即跳将起来。闹着闹着,开始分家。

    宋氏虽然精明强干,但是一个要脸的人,架不住婆婆的泼辣,明义上说是分家,等于是赶出了家门。

    三年后老大北上,临行前找到二弟和宋氏,将经过说了出来,随即嚎啕大哭。

    两口子对大哥很是同情,但想不出好的办法,不久就听到老大战死于白沟的噩耗。

    这让两口子对夫家更失望,两边等于断绝了往来。

    到了徐家这边,胡氏进门后,几个有手有脚的人,加上老大的薪酬,小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可是不久,随着胡氏生下三个孩子,负担越来越重,加上老大战死,虽然拿了一些抚恤,但从这笔钱帛后就什么也拿不到了。

    一家子生计渐渐变得困难,徐老汉和小儿子就去码头上做搬运工,活虽苦,工钱却比较高,往往一天能得三四百文钱,但不久就出了事。

    徐老汉瘫痪在床上,得了一身病,天长日久,徐家小儿子吃不消了,姜氏找到二儿子和宋氏,先是说两边轮流赡养。

    宋氏哪愿养这个公公,并且养的不好,一旦病死了,就会被姜氏彻底赖上了,便说我们每天都很忙,自己的孩子还是宋家老两口在照料呢,没时间照顾公公。

    姜氏立即说,难道你们想做一个不孝子。

    宋氏说,分家时我们一样东西都未带动,还要我们怎么孝,我们家没闲人,你家有闲人,我们给钱。

    姜氏说那也行,你们三弟照料到现在,为了替你们阿公看病,几乎倾家荡产,你们先给两百缗钱,以后一年再给五十缗钱。

    徐家二儿子买的宅子就在宋家边上,当场还有宋家的人,宋家的人听后火冒三丈,将这个黑心的老妇人赶出家门。

    姜家又跑到宋氏租的店铺闹,不过周边店铺的人也听到徐家的恶名,一个个替徐家次子和宋氏说话。

    闹了许久,未得到好处,姜氏怒极之下,告到了开封县衙。

    听明白后,赵谌想了想,徐家老两口肯定没有理,关键这是在宋朝。

    就如登州那个阿云案,登州知州许遵同情阿云,但不能说是阿云的叔父为了钱将阿云送入火坑。因为阿云已经被叔父收养,有权利替阿云的婚姻作主。于是说丧期婚约无效,许嫁未行(只是订亲未成亲),自首,故判了三年徒刑。

    司马光坚决不同意,已经订了亲就是韦阿大的妻子,按照宋律,妻子谋害丈夫,不管成未成功,只要动了手,就是死罪,于是到了他为相时,又将这个案子翻出来,将阿云斩首示众。

    放在后世,阿云能换来更多的同情,但是在宋朝,在许多宋人眼里,这个阿云也不是省事的主。

    如果韦阿大长的英俊,会不会谋害韦阿大?难道长的丑的男人就不能结婚,结婚就非得像武大郎那样被妻子杀死?

    或如某蓉,丈夫学历是不高,没那个经济人高大英俊,但能成为出轨的理由?

    或者再推下去,有潘安的相貌,没驴货,必须要出轨。

    有潘驴的条件,没有邓通的钱,必须要出轨。

    有潘驴邓的条件,不会哄女人,必须要出轨。

    有潘驴邓小的条件,没有时间陪伴,必须要出轨。

    有潘驴邓小闲的条件,没有学历,必须要出轨。

    得,甭要结婚了,因为天底下满足这六个条件的也不会超过十人。

    两者一样的道理,不管阿云值不值得同情,肯定做错了,关键是阿云当不当被处死。

    其实说到底,是时代的错误,不仅是司马光固执守旧,还沾到了父权、夫权。

    还有李清照,虽然讨回了嫁妆,在大牢里呆了好些天。

    在这个君权、父权、夫权得到了强化的年氏,这个家务案看似简单,实际一点也不简单。

    赵谌玩味地看着大堂上方。

    天下最难做的官无疑是开封知县和祥符知县了,什么都要管,但管得不好就会惹来麻烦。

    朝廷往往会选一些老成的人担任开封县、祥符县的知县、主薄、县尉,不过如今这个知县是一个例外。

    新知县姓张,张什么来着,赵谌就不知道了,据说是王黼的亲戚,宣和三年的进士,才二十出头。

    赵谌是懂的,两个县的官员不大好做,不过只要在任上不出大漏子,就是一笔很好的履历,能得到飞快的提升。

    赵谌听清楚事情的原委,小张知县也听出了事情的情况。

    他咳嗽一声,说道:“姜大娘子,做父母的不当偏心。”

    子女多,想父母不偏心那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偏的太厉害,得分清主次。或如宋徽宗,如果不是偏的太厉害,许多不好的事可能就不会发生。再如宋太宗,喜欢小儿子八贤王……八大王赵元俨,但一直没有动摇宋真宗东宫的位置,于是宋朝得以稳定渡过。

    当然,张知县这样说也没有毛病。

    如果做父母的有能力将一碗水尽量端平了,即便子女多,也会是一个和睦的家族,况且只有三个孩子。

    姜氏却大声叫起来:“明公,若你有三子,唯有小子最孝敬,你会不会偏心?久病床上无孝子,若不是我家小子孝顺,我家老汉瘫在床上两年多,早就死了。”

    赵谌小声说:“吴明,不对啊,白沟之战是发生在宣和四年的事,朝廷的抚恤最早也要到宣和四年末才发放下来,这么快他家经济就拮据了?”

    不但抚恤,还有出征前的奖励。

    出征后每月照样发放薪酬,钱发到前线士兵手上,帛粮去发到了后方家属手中。

    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况且家中四个劳力,就算抽出一个劳力带孩子,还有三个大活人挣钱呢。

    “我也不大清楚,但在坊间听到一种说法,说胡娘子喜欢补贴娘家。大约因为这个,次年徐老汉去了码头做苦力,半年后就出了事。”

    小张知县未想到徐家的收入,愣了好一会说道:“那你也不能讨要许多赡养费。”

    朝廷养一个禁兵,薪酬加上器甲的损耗一年不过五十缗钱,况且你在前面还加了一个两百缗。

    “明公,看病贵啊,民女也不是非要这些钱,不出钱也行,我家小子养了老汉两年多时间,次子也要养两年多时间。”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这年代上了岁数的人,带着一身病躺在床上能活两年多时间,已经是一个奇迹,如果徐家次子和宋氏将徐老汉接回去赡养,就算做的好,可能也活不过一年。

    不死还好说一点,一死,以姜氏这副德性,两口子就真的被赖上了。

    不给钱,我家老汉就是你们不孝顺害死的,今天我能告到开封县,明天我就能告到开封府,大理寺。

    宋氏想到了,赵谌想到了,围观的百姓想到了,张知县也想到了,关键这是在宋朝,做子女的能不赡养父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