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地球消失之后 » 第5章 上天入地

第5章 上天入地

    这里是距离太阳一百三十多亿公里的虚空寒漠,在内太阳系光焰万丈的太阳也只是一颗最亮的星星。此刻的共工星天空中第二亮的天体是它的卫星相柳,由于质量和体积太小,无法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这颗天然卫星的外形并不规则,乍一看竟然有几分洪荒巨兽的身姿。漫长的岁月中,共工星早已将相柳星潮汐锁定,因此这头巨兽的“头部”始终朝向着共工表面,上面几处古老的环形山仿佛巨兽的眼睛。

    若相柳星有灵,近三十年前它曾目睹了一场飞船解体的惨剧,而在相对于它的年龄只能算短短一瞬的间隔之后,又一场智能操纵下的异变在相柳星眼皮底下发生。

    这一次,不再是惨剧了。

    “运载‘颛顼1号’和‘颛顼2号’的化学动力火箭发射成功,这两枚卫星将分别于23分钟和34分钟后入轨……”阑珊对西门戎汇报着成功的消息,还不忘吐槽一句,“让击败共工的颛顼去对共工星进行全星大扫描……好像很有意思的说。”

    如果说阑珊现在的任务是“上天”,那西门戎正在做的就是“入地”。前者看似数据夸张,动辄就是天文数字,然而只要计算准确,并没有多少存在去阻止成功。后者则是步履维艰,走一步算一步,冰层对探测信号的阻碍作用造成了结果的不确定性,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仅需要认真,还需要一点运气。

    “实体钻头已经抵达了极限,激光钻头接替了它的工作。”西门戎凝视着不断增加的深度数据,以及过山车一般高低起伏的温度数据,一丝笑容渐渐浮现在脸上,“排除掉钻探本身释放的热量,温度依然有显著上升,看来内源性热源的存在可以确认了。”

    人类文明在新地球历初年有一段突飞猛进的大探索时代,木星、土星的冰卫星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由于这些包着水的冰球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太高,一度产生了思维定势,许多人以为冰质星球的外壳只存在一种通用的构造模式,而在今天,西门戎的探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这种假说,共工星的冰壳构造独特性相当之高,和木卫三、木卫二、土卫六的“经典冰壳模型”格格不入。

    “类似于某种分型结构,来自共工星内部的热源似乎拥有很高的复杂性……这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

    目前钻探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三百米,温差已经足以维系持续的能量补充,西门戎在启动了温差发电模块的建设工作之后,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研究上。因为在这个深度,他已经发现了足够多的稳定液态物质,它们在稳定地流动,推测是某个更大的循环体系的一部分。

    “这种液体含有某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分子,类似的情况在‘经典冰壳模型’中往往要在数公里的冰壳深处才会出现,而且这个丰度……共工星,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在这一刻,隶属科学探索者的求知狂热完全笼罩了西门戎,他忘记了地球消失事件,忘记了人类大复仇计划,他的思维中只剩下纯粹的研究和求索,他需要知道,他必须知道……

    “来自共工星冰壳四百米深处的微孔流动液体取样,其凝固点出乎意料的低,这里面含有某些在‘经典冰壳模型’体系之外的复杂分子,除了化学分析之外,我很想知道‘欧罗巴3号’、‘泰坦5号’、‘盖尼米德9号’对其的反应。”

    如果说“是否存在外星生物”是旧地球历时代无人能够回答的难题,那么到了新地球历初年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变成了“是否存在建立文明的外星生物”。这一变革是对木卫二、木卫三、土卫六等星球探测结果的回应,因为沿着冰火山的缝隙,在它们厚重的冰层深处确实发现了简单的生态系统,构成这种生态系统依然是碳基生物,虽然和地球上的生物存在“域”级别的差异,彼此之间却高度相似。

    这也是“逝者荒原”模型一度流行的原因,这种试图解释费米悖论的理论认为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现象,但产生文明的生命是极为罕见和幸运的,因为绝大多数生物诞生于冰质星球的冰下海,无法突破冰层,无法进行好氧呼吸,无法进行三羧酸循环代谢,无法发展出复杂的多细胞结构,这样的生物永远只能在冰层之下苟活,与智慧无缘,与太空无缘。至于人类这样的诞生于岩石行星表面的物种,属于亿万分之一的超级幸运儿,其他星球的生命只能在厚重冰层的庇护与囚禁下虚度光阴,最终随着星球的毁灭而彻底死灭,正所谓“逝者荒原”。

    为了证明“冰下海生物的高度同一性”,“逝者荒原”学派的科学家甚至做过让木卫三的生物在木卫二的环境下生存,让土卫六的生物在木卫三的环境下生存之类的实验。这些实验在科学界严密的监控下进行,以防止几个星球冰下海之间的交叉污染。这一实验的结果是筛选出了几种“广适应性”的生物,来自木卫二的“欧罗巴3号”、来自土卫六的“泰坦5号”、来自木卫三的“盖尼米德9号”这三种拟细胞生物(结构上有别于地球的真细胞生物)就位居此列。

    “幸亏还保有这三者的样本……如果这三种拟细胞生物能在共工星的液体样本中生存,那么多少能说明冰质星球在生态环境上的差异性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大。”西门戎小心地在分成多份的液体样本中加入活化的拟细胞,迅速调节环境参数,随后是耗费数小时至数天的连续观察。毕竟拟细胞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时间……

    然而实际上耗费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其开始和结束颇具戏剧性。

    “‘欧罗巴3号’的生长繁殖速度比预期快了23%,‘泰坦5号’和‘盖尼米德9号’的数据则是12%和17%。这三者的拟细胞结构在高速生长过程中更加粗壮、更加饱满、更加清晰,这怎么看都是得到了优越的生长环境,然而三种拟细胞都没有活过第二个小时。”

    在显微设备的辅助下,西门戎目睹了三种拟细胞生物“猝死”的全过程。那些有棱有角,与地球真细胞生物画风不甚相同的拟细胞器在数分钟之内陷入了全面的混乱,往常严整的拟细胞构造陷入了某种类似于真细胞自溶的过程,这种崩溃进行的十分迅速,仿佛是某种快放,短短五分钟之内就看不到任何成型的结构残余了。

    “某种延迟发作的拟细胞毒性机制么?如此凶残,很好很强大。”西门戎正准备对那仿佛杀手附体的液体进行进一步研究,突然收到了来自阑珊的汇报——

    “中尉,我已经找到了‘不周之山’号主体残骸散落的地点,但也发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