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17. 甩手掌柜却称霸诸侯

17. 甩手掌柜却称霸诸侯

    上一章讲到,齐襄公因为荒淫无道、私通亲妹、滥杀诸侯、背信弃义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还导致齐国群龙无首,国家陷入混乱状态。由于齐襄公长期倒行逆施,他的兄弟们知道这样早晚会出事,为了自身安全计,他们纷纷逃往国外。其中,公子纠携自己的老师管仲逃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则携自己的老师鲍叔逃亡了莒国。两位公子之所以逃往这两个国家,是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而公子小白的母亲则是莒国国君的女儿。换言之,两位公子一看形势不妙,脚底抹油,各自带着随从逃到姥姥家去了。

    其实,这两位公子的老师是好朋友。《史记》记载,管仲和鲍叔年轻时曾一起做生意,后来赚到了钱,按理说应该平分,但管仲却要多分一些。别人对管仲这种贪图钱财、不恤友情的行为感到不齿,但鲍叔却替管仲解释道:“那是因为他家里穷,更需要钱,绝不是因为他贪财。”管仲和鲍叔还一起参过军,但管仲多次在战场上临阵脱逃,别人又指责他贪生怕死。这次又是鲍叔替他说话:“管仲是个大孝子,他担心自己如果战死了,老母亲无人赡养,绝对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后来这些话传到了管仲的耳朵里,他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后来,果如两位公子所预料,齐襄公因恶事做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齐襄公暴死,既没有后代,也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大臣决定在齐襄公的弟弟中间选一人即位为君。因此,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有资格继任国君。

    听到这个消息,二人日夜兼程,从各自的姥姥家出发,奔回齐国,因为先回国者自然会被“优先录用”。由于公子小白在距离上占优势,即使是快马加鞭,公子纠也难以先公子小白一步回到国内。这时,管仲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带人在半途截住公子小白,不由分说便向他射了一箭。公子小白猝不及防,被箭射中,大叫一声,倒地不起。

    见公子小白“已死”,管仲便将消息告诉了公子纠。公子纠闻之大喜,也不再日夜兼程了,而是放慢了脚步,一路游山玩水,六天之后才抵达齐国。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此时小白已经即位为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原来,管仲那一箭并未射中公子小白的要害,而是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公子小白聪慧过人,知道管仲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就咬破自己的舌头,倒地装死,以欺骗管仲。经此一劫,公子小白与鲍叔更加警惕,加快速度奔向齐国,终于赶在公子纠回来之前登基即位。

    既然公子小白已经即位,背着截杀兄弟恶名的公子纠自然不能继续留在齐国,就又带着管仲悻悻地回到了鲁国。当时鲁国的在任国君为鲁庄公,由于公子纠是鲁国的外甥,所以他当齐国国君对鲁国有利,所以在公子纠回国时特意派军队护送,以壮声威。只是令鲁庄公没想到的是,公子纠如此不中用。

    齐桓公即位之后,一直对管仲差点射死他的事耿耿于怀。为了报这一箭之仇,也为了除掉公子纠,以绝后患,他决定出兵伐鲁。见国君行事如此鲁莽,鲍叔连忙劝阻道:“管仲素有大志,才能出众,万万杀不得。如果您只是想治理好齐国,做个太平之主,用我鲍叔足以胜任。但如果您志向高远,想称霸诸侯,成就一番伟业,非得用管仲不可。”齐桓公闻听此言,顿时打消了攻打鲁国的念头,由此就可以看出,齐桓公最终能够成就王霸之业,跟他的从谏如流有很大的关系。

    看到外甥铩羽而归,鲁庄公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以武力夺取君位。两军在一个叫乾时(今山东桓台)的地方遭遇,管仲建议鲁庄公趁齐桓公人心未定时速速进攻,但鲁庄公却揶揄道:“如果一切都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于是,鲁庄公拒绝听从管仲的建议,结果鲁军遭到了齐军的伏击,大败而归,公子纠和管仲再次随鲁庄公返回鲁国。齐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鲁国境内。

    为绝后患,齐桓公给鲁庄公写了一封国书,要求鲁庄公杀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对鲁国发起全面进攻。鲁庄公收到国书,连忙找大夫施伯商量对策。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并不是为了报那一箭之仇,而是看中了他的才能,要重用他。因为管仲是世间少有的干才,他辅佐的国家必然会成就王图霸业。假如管仲真的回到了齐国,将来肯定会成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掉管仲,将其尸首送回齐国。但鲍叔使了一计,让人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恨管仲入骨,必欲亲自杀之而后快。鲁庄公刚刚攻齐失败,又听闻齐国大兵压境,心生恐惧,就没有听从施伯的建议。迫于齐国的压力,鲁庄公诛杀了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囚禁在牢笼内,把他们送回齐国,以求齐桓公退兵。

    管仲知道这是鲍叔使的计谋,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让押运的士兵快马加鞭赶往齐国。见管仲平安归来,经过鲍叔的引荐,齐桓公决定选择良辰吉日,以极其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以示重视,同时也向天下人展示齐桓公的宽仁大度。迎回管仲之后,齐桓公与其畅聊了三天三夜,二人聊得十分投机。于是齐桓公斋戒三日,于公元前685年正式拜管仲为相,并尊称其为“仲父”。您知道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被国君尊称为仲父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相邦吕不韦。

    其实,齐桓公是一个好酒、好色、好游猎的浪荡子弟,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史记》记载,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大邪三。一、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二、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三、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大意是说,齐桓公认为自己有三大恶习,第一好游猎,玩到了天黑也不想回家;第二好喝酒,喝起来日夜不停;第三好女色,连自家的亲姐妹也不放过。管仲曰:“恶则恶已,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大意是说,这三个缺点的确很严重,但并不是要害之处,为君者最不应该做的事是不体恤臣民和不勤政。不体恤臣民就会失去他们的拥戴;不勤政就管理不好国事。总结起来,管仲认为,即使齐桓公劣迹斑斑,甚至德行有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有为之君,作为国君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勤政爱民。听了管仲这一席话,自己这样一个纨绔子弟竟然也能治理好国家,齐桓公如释重负。

    有一次,齐桓公的一位夫人惹怒他,这位夫人来自宋国,于是齐桓公便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答道:“不可,我认为眼下最要紧的是重修政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切不可急着对外征伐,这样必然会导致失败。”齐桓公不听,坚持起兵伐宋,结果各路诸侯前来救宋,齐军大败而归。

    经此一战,齐桓公心中后悔,从此对管仲言听计从,一切国事全部托付与他,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想游猎就游猎,想喝酒就喝酒,想泡妞就泡妞。有人将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比作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认为这都是君臣际遇的典范,但我认为不然。唐太宗出身戎马,南征北战,定鼎天下,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工作起来日以继夜,只恨老天不给自己更多的时间。魏征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如果国君有失,他会第一个跳出来予以指正。所以唐太宗与李世民是贤君与诤臣的典范。但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就不同了,齐桓公可谓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望之不似人君。自从有了管仲之后,齐桓公几乎没有打理过国政,管仲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且,齐桓公还经常忠奸不分,偏听偏信,亲近小人,比如任用竖刁、易牙和开方。而管仲也不似魏征那样一身正气,要不然他也不会在经商时多分钱财,也不会在打仗时临阵脱逃,也不会在半路截杀公子小白,更不会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就去开妓院。

    但就是这样一对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家伙,竟然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管仲更是助齐桓公首霸诸侯,开启了春秋五霸时代。究其原因,可以用管仲的话来总结,为君者成大事可以不拘小节,即“抓大放小”。所谓大,指的是国政绝对不能荒疏,臣民绝对不能疏远;所谓小,指的是国君的个人缺点并不妨碍他成就王图霸业,比如齐桓公好弓马弋猎,嗜酒如命,还贪恋女色,甚至连自家姐妹也不放过。管仲认为,国君可以有个人缺点,只要不影响国政即可。所以,他非但不劝阻齐桓公从此做个乖宝宝,每天早上闻鸡起舞,晚上挑灯夜战,反而“纵容”他去尽情享乐。

    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管仲能够说出这么有底气的话,其个人才能自然非同一般。别看他在贫穷之时毫不起眼,甚至其所作所为经常被人诟病,但他治理起国家来却如鱼得水。管仲将都城和周边地区划分为21个乡,将都城之外的地区划分为5个署,并分别派官吏管辖。这套策略能够有效地将全体国民组织起来。此外,管仲还充分发挥了齐国鱼盐之利的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工商业。为了招募天下商贾来齐国经商,管仲甚至营建了中国最早的妓院。这本来是个无意之举,但却使管仲成为了中国古代妓院行业的“祖师爷”,管仲如果泉下有知,肯定哭笑不得。多种政策刺激之下,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这时候,管仲对齐桓公说,可以对外用兵了。齐桓公三年,管仲建议出兵攻打不遵周礼的谭国。谭国是个小国,国力孱弱,很快就被齐军消灭了,齐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扩大了疆域。齐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倡议下,齐国与宋国、郑国、陈国等诸侯会盟于北杏(今山东聊城),商讨平定宋国内乱之事。遂国本也在邀请之列,但其国君并未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便出兵将其攻灭。国家积累了财富,又得到了土地,齐国更加强盛起来,这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管仲知道,在春秋时期,仅凭实力是没办法称霸诸侯的,他还要帮助齐桓公树立一个包容、仁义、诚信的良好形象。

    鲁国本来也是个大国,但因为对齐战争连连败北,而且见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灭了两个诸侯,又见各诸侯国都纷纷归附齐国,所以鲁国最后也屈服于齐。不久,齐国与鲁国重修旧好,在柯地(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但正在两国国君把酒言欢之际,鲁国大将曹沫趁齐桓公没有防备,便突然跳出来,将刀架在了齐桓公的脖子上,强逼齐桓公退还齐国侵占的鲁国国土。性命攸关之际,齐桓公虽然心中恼怒,但又不得不答应。齐桓公事后越想越生气,便不想履约,但管仲认为齐国是个大国,背盟只是逞一时之快,却在诸侯之间失去了信义,不如兑现承诺,以示诚信。齐桓公这才归还了鲁国的土地。诸侯们听说了此事,纷纷感慨道:“齐桓公在被人劫持时许下的承诺都能兑现,真是个仁义之君啊。”

    鲁国这样的大国都臣服于齐,更不必说宋、陈、蔡、卫这样的小国了,而谭、遂两国早已被齐国所灭,当时唯有郑国处于内乱之中。因此,管仲建议齐桓公出面调停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其称霸诸侯的愿景。郑国此时的国君是郑厉公,他回国之后杀死了子仪,又杀了自己的恩人傅瑕,还逼死了大夫原繁,这才登上大位。郑厉公自知树敌太多,为了巩固自己的君位,他需要找一个有实力的靠山。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召集郑、卫、宋三国,又邀请周王室派人参加,会盟于鄄(今山东鄄城)。齐桓公七年,管仲又建议齐桓公召集郑、宋、卫、陈四国再次会盟于鄄。从此,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间公认的霸主。

    后来,北方的山戎南下,侵略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军帮助燕国击败山戎,燕庄公对此十分感激,亲自送齐桓公班师回国。由于打了胜仗,两个国君都很兴奋,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觉竟然走出了燕国的边界,到达了齐国境内。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之间相送,不能越过过境。齐桓公说:“燕君对我如此礼遇,我也不能失了礼数啊。”于是,他爽快地说:“这样吧,您走过的这片齐地,就划归燕国吧。”为了不违背礼数,齐桓公大手一挥,就将土地送给了燕国,如此气度恢弘之君,难怪能够成就王图霸业。诸侯闻听此事,纷纷称赞齐桓公的仁德之举。借此机会,管仲发出了“诸夏亲匿”的号召,倡议中原诸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后来,西北方的狄人进攻中原,先攻打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霸主,齐桓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管仲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就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残暴,贪得无厌,中原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八方救援,不能袖手旁观。满足于眼前的安乐很危险,所以我们应该出兵相救。”齐桓公深以为然,就派兵帮助邢国,共御外敌。

    不久,狄人又进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几近亡国。宋国率先出兵,救出了一部分卫国臣民,并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经此大劫的卫国处境十分艰难,于是齐桓公派公子无亏带500辆兵车和3000名士兵去保护卫国。他还给卫戴公送去了车马仪仗,给卫戴公的夫人送去了车乘和锦帛,又送给卫国臣民牛羊300余头。自此,齐桓公的仁德形象算是树立了起来。

    齐国国力充盈,齐桓公形象高大,但管仲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春秋时期,诸侯做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这与战国时代的尔虞我诈完全不同。管仲认为齐桓公缺少的就是名分。那么,该怎样挣得这个名分呢?于是,齐国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号召诸侯共同尊奉周天子。作为齐桓公的代表,管仲还亲自去洛邑朝拜周天子,以示尊崇。

    自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就像被丈夫冷落多年的怨妇,重新得到了丈夫的宠爱,激动得热泪盈眶。周天子立即表态,给予齐桓公全力支持。周天子虽然已不受诸侯待见,但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有了他的首肯,就相当于齐桓公拿到了可以生杀予夺的尚方宝剑。

    于是,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通知所有诸侯,会盟于葵丘(今河南民权)。此次会盟非同以往,因为诸侯既感佩于齐桓公的仁德,又震慑于齐国的国力,所以悉数到场,会盟场面更是盛况空前。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了会盟,并赏赐齐桓公天子车乘,以及代表权力的弓箭。葵丘会盟正式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后,齐桓公常常以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九合诸侯,南征北战,匡扶正义,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上文提到,齐桓公实际上是一个浪荡子弟,弓马弋猎,嗜酒如命,贪图女色,望之不似人君。他之所以能够首霸诸侯,完全仰仗管仲的治国、理政和外交才干。管仲高寿,活了78岁,从37岁拜相开始,他辅佐齐桓公度过了41个春秋。齐桓公也乐得自在,当了41年的甩手掌柜。如果管仲能够活到90岁,恐怕“春秋五霸”就要变成“春秋一霸”了。

    但人终有一死,管仲在临终之际,齐桓公前来探望,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管仲说:“易牙、竖刁、常之巫、启方这几个人必须赶走,否则齐国必乱。”齐桓公不解,说道:“他们个个对我忠心耿耿啊。易牙把自己的亲儿子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能够侍奉在我身边,不惜阉割自己;常之巫擅长占卜;启方为了能在我面前效命,父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家。这样忠心事主的人,难道我还要怀疑他们吗?”但管仲答道:“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怎么会真心爱大王您呢?没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竖刁能够做出阉割自己的残忍行为,怎么会真心爱大王您呢?人生死有命,常之巫却故弄玄虚,蛊惑人心,这样的人如何值得信任?启方连父亲去世都不去奔丧,难道他会真心侍奉您吗?”

    齐桓公一向对管仲言听计从,所以在管仲死后,他尝试将上述四人赶走。四人走后,齐桓公总觉得生活无趣,吃不好,睡不香。三年之后,齐桓公终于忍不住又把四人召了回来。但正如管仲所言,这几人全是奸佞小人,专投君主所好。没有了管仲的约束,再加上佞臣乱政,齐国开始逐渐衰颓下来。

    后来,齐桓公病重,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君位互相攻击。卧病在床的齐桓公无人照料,竟然被活活饿死。即便是在他死了之后,也没人来看一眼,以至于他的尸体被丢在床上67天,直到尸体腐烂,大量的蛆虫爬到了门外,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首霸诸侯的齐桓公下场竟如此凄凉,让人不胜唏嘘。可以说,齐桓公成也管仲,败也管仲。如果管仲对齐桓公的浪荡之举有所约束,或许他不至于在管仲去世后晚景如此凄惨。

    属于齐桓公的时代结束了,但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填补呢?这个人不是秦、楚、晋等大国国君,而是宋国的宋襄公。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诸侯公认的霸主,背后是齐国强大的国力支持,而宋国国小民弱,宋襄公又有何德何能,敢接替齐桓公,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呢?请看下一章:《照猫画虎之仁义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