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18.照猫画虎之仁义的“霸主”

18.照猫画虎之仁义的“霸主”

    上一章讲到,管仲死后,齐桓公任用佞臣,国势逐渐衰颓,人心逐渐离散。后来齐桓公生病,他的儿子们却为了争夺君位而互相攻击,根本不顾老爹的死活。就这样,一代枭雄齐桓公竟然被活活饿死。这还不算完,齐桓公死后67天都没被人发现,直到尸体腐烂,成堆的蛆虫爬出门外,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春秋五霸之首竟以这样的方式落幕,让人不胜唏嘘。

    齐桓公去世之后,“国际上”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由于周天子已经是被遗弃的怨妇,总得有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有人就盯上了霸主之位,这个人就是宋襄公。很多读者可能不理解,齐国是个大国,有鱼盐之利,商贾云集,又有管仲之才,这才成就了齐桓公的王图霸业。而宋国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中等国家,连鲁国都不如,它那弱小的身板,如何支撑得起“霸主”二字?历史就是这么奇特,偏偏选中了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宋襄公。

    套用阿Q的一句话,宋国“祖上也阔过”,其首任封君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由于是前朝王族,所以微子受到了周武王的礼遇,被封为公爵,国号为宋,这可是一等爵位。要知道,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灭商建周、立有大功的姜子牙才被封为侯爵。可见,宋国不但祖上阔过,它自立国开始就是仅次于周天子的“大国”,至少名义上是这样。

    《史记》记载,微子为人仁义,很看不惯纣王的暴虐行径,因此经常规劝他,但纣王不听忠言,依旧我行我素,最后导致身死国灭。孔子曾经称赞微子是一个仁义之士。孔子是个嘴很刁毒的人,能够得到他的称赞,可见微子的确行为端正。也正因为微子仁义,所以宋国始终保持着这一良好传统,国君都奉行仁义治天下的宗旨。

    从微子受爵到宋襄公即位,宋国共经历了20代国君,国家一直处于安定祥和之中。宋襄公有个异母哥哥,他本人是国夫人生的嫡子,而哥哥则是侧室生的庶子。这就有矛盾了,因为庶子虽然不是国夫人所生,但却占了长子的名分;而嫡子虽然是国夫人所生,但却是国君的次子。但微子的仁义传至20代不衰,两兄弟虽然同父异母,而且有名分之争,但却十分相亲相爱。他们的父亲是宋桓公,后来桓公病重,按照宗法制度,宋襄公应该即位为君。但他却在父亲病榻前苦苦恳求,说:“哥哥是长子,而且为人仁义,请您将君位传给他吧。”但哥哥闻听此言,坚决反对,说道:“你都能把君位让给我,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义吗?我的这点德行,哪里比得上你啊!”为了避免传位矛盾,哥哥离开了宋国,躲到卫国去了。宋襄公无奈,只好在父亲死后即位为君。

    宋襄公即位之后,立即将哥哥从卫国迎回,并拜他为相,辅佐自己,二人共同治理国家。如此看来,宋襄公兄弟二人真能配得上“仁义”二字。他们的仁义之举,也在诸侯之间广泛传扬,受到了一致赞誉。

    宋襄公继承了祖先的良好品德,继续施行以仁义治天下的宗旨,事事皆以仁义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宋襄公生在西周时期,称他是一代伟人都不为过。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宋襄公时期,中国历史已经进入春秋时代,“国际局势”动荡不堪,诸侯之间互相攻伐,虽然相互还保留了那么一点道义,但事事皆行仁义很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因为此时的“国际环境”是争强图霸,没有强大的国力,你只能成为他人砧板上待宰的猪肉。但宋襄公似乎是一个从西周初期穿越到春秋时代的人,丝毫不知时局已经由“讲信修睦”变成了“弱肉强食”。他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始终奉行周礼倡导的仁义,就会得到友邦的尊重。

    当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宋襄公有幸参加。看到齐桓公登上高台,振臂一呼,诸侯百应,心里别提多羡慕了。那时候,他那颗被仁义道德充满的心可能也开始躁动了起来。就像项羽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时发出的感慨那样,宋襄公此时可能也在心里感慨道:“有朝一日,彼可取而代之。”后来,只要齐桓公有令,宋襄公每次都是鞍前马后地效劳,这给齐桓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齐桓公也很看重宋襄公,甚至在晚年时将太子昭委托给他照顾。

    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诸公子因争夺君位而爆发内乱,太子昭逃到了宋国,向宋襄公寻求帮助。宋襄公正愁没有露脸的机会,不顾宋国国力孱弱,他也学着齐桓公的样子率领本国军队,同时号召各诸侯国参与。只是由于宋国太小,宋襄公本人也籍籍无名,大国根本不买他的账,只有郑、卫、曹、邾四个小国率兵而来。虽然只有几个小国参与,但首倡诸侯的宋襄公也算心满意足了,于是他率领诸国兵马一齐开赴齐国,平定了这场内乱,并拥立太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毕竟齐桓公新丧,其威名仍在,所以宋襄公扶立太子昭即位之事在诸侯之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宋襄公本人也因此声名鹊起。

    几个月后,那些几个作乱的公子仍不死心,再次起兵反叛,企图武力推翻齐孝公。这正中宋襄公的下怀,二次露脸的机会来啦。于是宋襄公再次发兵于齐,平息了叛乱,并帮助齐孝公稳定了局面,完成了齐桓公托付给自己的重任。

    宋襄公扶立太子昭即位并帮助他二次平叛之举既让他有了扬名立万的机会,又彰显了他的仁义形象,可谓一举多得。宋襄公本人也渐渐觉得自己有点霸主的样子了,开始飘飘然起来。这就像一只猫来到了一面哈哈镜前,发现镜子中的自己高大威猛,丝毫不逊老虎。宋襄公此时心里肯定在想:“春秋霸主宁有种乎?”

    于是,“虚胖”起来的宋襄公就想干几件老虎要干的事情。老虎可是森林之王啊,所以宋襄公也像弄个什么王当当。

    哥哥见到弟弟野心膨胀,不免有些担忧,便劝告宋襄公说:“我们宋国国小民弱,如果强出头,容易招致祸端。”但此时的宋襄公俨然已经深陷霸主的春秋大梦之中不可自拔,哪里听得进哥哥的忠告。他也照猫画虎,学着齐桓公的样子通知各路诸侯,想来个“某某会盟”。

    楚国此时已经由周朝初期方圆仅五十里的子爵之国发展成地阔千里、车骑万乘的强国,而且楚国国君不再尊奉周天子号令,而是兀自称王了。宋襄公时代,楚国在任国君为楚成王。当年齐桓公在位时,楚成王已经带领楚国雄霸南方了。齐桓公曾经以楚国不向天子纳贡为由率领“八国联军”陈兵楚国边境,面对当今霸主携众多小弟要群殴自己,楚成王毫不畏惧,而是沉着应对,并派大将屈完迎敌。屈完见到齐桓公,并没有逞匹夫之勇,而是晓以利害,最终说服齐桓公,不再攻打楚国,两国签订盟约,各自罢兵而还。可见,当年的楚国已经是不输强齐的大国,楚成王更称得上是一代雄主。

    既然宋襄公要会盟诸侯,自然楚成王也在被通知之列。接到了会盟通知,楚成王冷笑一声,说道“这家伙真是不自量力。”所以,他准备拒绝参加此次会盟。但后来转念一想:“我得给这小子一点教训,趁机好好羞辱他一番。”

    按照约定,各国国君只带随从来参加会盟即可。但楚成王根本不把所谓的约定放在眼里,暗中带了一支部队前去,并将部队埋伏在会盟地的周围。到了会盟之日,宋襄公果然因为称霸之事与楚成王产生了争执,这也早在楚成王的预料之中,只见他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大哥没有当成,反而被小弟绑了票。宋襄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绑到了楚国,成了别人的阶下囚。

    但楚成王抓宋襄公并不是要杀他,只是想给他点颜色瞧瞧,好让他知道谁是老虎,谁是猫。几个月之后,楚国便把宋襄公放了回来。

    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被擒,一时成为诸侯之间的笑柄。受此奇耻大辱,宋襄公心里自然窝火,但宋国国力孱弱,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所以只能忍气吞声。但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当了楚国的小弟,正在积极支持楚国争当霸主,是可忍孰不可忍,楚国我是打不过,郑国也敢欺负到我头上来?宋襄公心中的怒火终于抑制不住了。此时的郑国,早已不是郑庄公在位时的强国了,如果一对一单挑,它不是宋国的对手。

    宋襄公知道这是一个软柿子,于是亲自带兵进攻郑国。

    见宋国来势汹汹,郑国赶忙向楚国求救。小弟有难,当大哥的自然要拔刀相助,于是楚国派兵救郑。

    宋楚两国军队在泓水相遇了,只不过一个在河这边,一个在河那边。楚国兵强马壮,根本没把弱宋放在眼里,所以连声招呼也不打就开始渡河。这时,有人劝宋襄公说:“敌众我寡,不如趁楚军渡河之际袭击他们。”宋襄公却答道:“这不是仁义之举。”楚军过了河,开始列队布阵。此时又有人建议:“趁楚军立足未稳,赶紧发动攻击。”宋襄公不以为然,答道:“这也不是仁义之举,应该让楚军列好阵,我要和他们堂堂正正地较量。”

    待楚军列阵完毕,战鼓响起,楚兵排山倒海地冲杀过来。宋军根本无法抵挡,便四散溃逃,宋襄公也在乱军之中挨了一箭,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这场战役乏善可陈,它之所以著名,完全是拜宋襄公的愚蠢所赐。

    宋襄公战败,回国养伤,此时恰逢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到宋国。作为仁义之君,宋襄公忍着疼痛热情招待了重耳一行,并送给他80匹马。宋襄公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当年重耳流亡到齐国时,齐桓公也送了他80匹马。可见,宋襄公时时刻刻都在以齐桓公为榜样,实际上只是照猫画虎罢了!

    不幸的是,宋襄公后来箭伤发作,不治而亡。自从葵丘会盟以来,宋襄公毕生追随齐桓公的脚步,意欲当一个有声有色的真霸主,但猫之所以虚胖,那是站在了哈哈镜前。然而“国际形势”不是哈哈镜,而是原始森林。猫到了原始森林,自然就吃不开了。

    所以,宋襄公的霸主之位是带有引号的,他也只能怀着一腔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了。

    后世对宋襄公其人褒贬不一,但司马迁对他评价还算不错。他认为,战争年代更需要彰显仁义,所以他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历史上对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个霸主始终存有争议。

    宋襄公带着他王图霸业的美梦离开了,但不久之后,中国大地上将诞生一位真正的霸主,这个霸主不是别人,正是宋襄公当年隆重礼遇的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请看下一章:《半生蹉跎的晋文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