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19.半世蹉跎的晋文霸业

19.半世蹉跎的晋文霸业

    上一章提到,宋襄公毕生追随齐桓公的脚步,希望当一个有声有色的真正霸主,奈何他思想“迂腐”,国力孱弱,根本支撑不起他的霸主梦,所以只能带着遗憾走进历史的坟墓。然而,自齐桓公去世以后,当时的“国际社会”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因为当时的周天子已经被诸侯架空,俨然成为一个不受宠爱的弃妇。有了权力真空,自然有人想去填补,宋襄公实力不济,照猫画虎,最后饮恨而终。等宋襄公闭上那双不甘心的双眼之后,谁来接替他继续主持“国际大局”呢?我们知道,此时的楚国已经雄霸南方,当时齐桓公带领“八国联军”陈兵边境,楚成王都丝毫不惧,最后两国罢兵言和,足见此时楚国的强盛。后来宋襄公号召诸侯会盟,楚成王故意挑衅,并将其绑架到了楚国。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而做了阶下囚,一时之间成为“国际”笑柄。所以,楚国确有称霸的意图。

    既然齐桓公已死,宋襄公又实力不济,为什么楚国不直接称霸呢?其实,楚国太想称霸了,太想获得中原诸侯的承认了。奈何它自立国就不受周天子待见,会盟诸侯都不通知楚国,赏赐宝器也没有楚国的份。中原诸侯更是视楚国为蛮夷,后来甚至连楚君都自嘲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我是个蛮夷之邦,你们中原诸侯都瞧不起我,我自然不遵守你们那一套所谓的礼仪。于是,楚国率先称王,直接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楚国为子爵之国,地域狭小,但其历代国君都有一颗开疆拓土的雄心,它既然不受周礼约束,所以自然也不会与邻国“讲信修睦”,而是不断地蚕食鲸吞,国力也逐步增强。

    到了周昭王时期,楚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周王室无法忽视的大国了。于是,周昭王三次率军伐楚,并最终死在了汉水。所以,周王室和楚国的关系日益紧张,而楚国与中原诸侯之间也互不往来。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楚国即使有称霸的雄心和资本,也没人拥护,所以只能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但由于它实力太过强大,中原诸侯再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所以在很多事务上,还必须与楚国打交道。久而久之,楚国才逐渐被诸侯所接纳。但在楚成王时期,楚国的名望还不足以让它宾服诸侯。因此,楚成王也只能像宋襄公一样,带着一腔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了。

    我在前几章多次提到,有四个国家比较特殊,即齐、楚、秦和晋。这四个国家中,齐国的首任封君是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灭商建周,立有大功,被封在了物产丰饶的齐地。而晋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属于周室宗亲,被封在了唐地,后改国号为晋。所以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大功臣之国,一个是近支宗室之国,两国自立国开始便是响当当的大国。

    但相比之下,楚国就惨兮兮了。楚国先祖虽然在周朝建立以前就投靠了周部落,但由于是异姓,而周朝的分封宗旨是“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所以姓熊的楚国只能靠后站,最后勉强得到了个子爵,这也是楚国与周王室结怨的开始。

    但楚国你先别哭,因为还有比你更惨的,那就是秦国了。秦国的先祖是周族的马夫,因为养殖技术过硬,马匹繁殖众多,膘肥体壮,周君甚为欣慰,于是赐姓嬴(因为嬴是“有余”的意思),封在了与西戎交界的地区,但此时嬴氏并未进入诸侯行列,连个子爵都没捞到。

    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嬴氏的机会才真正到来。由于嬴氏世代与西戎为邻,所以崇尚武力,民风强悍。犬戎来犯时,秦襄公率兵勤王,并在随后拥立周平王即位,因功被封为伯爵,至此秦国才正式进入诸侯行列。换言之,相较于其他诸侯国,秦国被奉为诸侯的时间最晚。所以,春秋时期的秦国才算刚刚建国,自然没有什么威信可言,而且地处西陲,与戎人比邻,所以它也受到了中原诸侯的鄙视。

    上一章提到,要想当霸主,除了君主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声望,还要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所以霸主只能在大国中产生。齐国因齐桓公去世后引发的诸子争位而迅速衰落,无力再当霸主。楚国虽有实力,奈何名声不佳,诸侯对其并不认可。秦国刚刚加入诸侯行列,而且地处西陲,与中原交往较少,毫无威信可言。大国之中,只剩下晋国了。

    此时的晋国在任国君为晋献公,此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是个好手,只是贪恋女色。晋献公在任时,修整国力,扩充军队,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相继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又击败了狄戎,后又采取“假途灭虢”之计消灭了国力较强的虞国、虢国。史料记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如此看来,晋献公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为之君。

    晋献公攻打骊戎时,得到了两个美女,即骊姬和她的妹妹。晋献公对这姐妹二人非常宠爱,其中骊姬为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奚齐。骊姬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人,仗着自己受宠,便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此时晋献公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其中以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最为贤德。申生是长子,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被立为太子。

    骊姬为了扶自己的儿子上位,便对对晋献公吹起了枕边风,说:“曲沃是宗邑所在地,蒲地和二屈是边疆,这三个地方不能没有强有力的长官。您不如让太子去主管曲沃,让重耳和夷吾去镇守蒲地和二屈,这样就可以使百姓畏惧,让戎狄害怕,而且还可以彰显君王您的功绩。”晋献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当年夏季便派太子前往曲沃,派重耳前往蒲地,派夷吾前往二屈。其他几个公子也分别被委派任务,驻守边疆,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生的儿子留在了国都。

    后来,被晋献公又多次派太子带兵作战,因此他在晋国百姓和诸侯之间颇有威信。但骊姬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即位,所以暗中让人在晋献公面前诽谤太子。偏偏晋献公又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听多了诽谤之言,他也渐渐对太子心生嫌隙,便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了申生,然后立奚齐为太子。”骊姬却故作惶恐地哭道:“申生的太子名分诸侯都已经知道,而且他多次带兵,百姓也都拥护他,您怎么能因为贱妾的原因而废嫡立庶呢?如果您一定要这样做,我就去自杀。”不得不说,骊姬欲擒故纵这一招用得非常高明。

    为了达到废嫡立庶的目的,骊姬找了个机会对太子说,晋献公梦见了太子的母亲齐姜,让他赶紧去曲沃祭奠一下母亲,或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带给晋献公。太子没有多想,便到曲沃去祭奠自己的母亲,并将胙肉带了回来。不巧的是,晋献公外出打猎未归,于是太子便将胙肉放在了宫里。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里放了毒药。几天之后,晋献公打猎归来,厨师将胙肉端来给晋献公吃。晋献公正要吃胙肉,一旁的骊姬却劝阻道:“这胙肉是从远方带来的,您应该先试试,然后再吃。”于是,晋献公便将一块胙肉丢给狗吃,结果狗中毒而亡。他又让宫中的侍从吃了一块,侍从也因此丧命。

    这时,戏精附体的骊姬又开始了她的表演,只见她哭着说:“太子为何这么心狠手辣,连亲生父亲都想谋害,何况是其他人呢?再说,君父已经年迈,是早晚要死的人,他竟然如此迫不及待!”骊姬又对晋献公说:“太子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请您允许我们母子躲到别国去,或者干脆自杀,免得等他即位之后糟蹋我们。您之前想废了太子,我还劝阻过您。事到如今,我才知道我在这件事上看走了眼啊。”

    太子听说了胙肉之事,便逃到了曲沃,这更加坐实了太子弑君篡位的企图。晋献公闻之大怒,就先杀了太子的老师。有人对太子说:“往胙肉里放毒药的是骊姬,你为何不把话和君父讲明呢?”太子答道:“君父年迈,没有骊姬陪伴,他就睡不安寝,食不甘味。如果我向君父解释清楚,他势必会惩罚骊姬,我不忍这样做。”又有人劝道:“您可以逃到别的国家去。”太子答道:“如果带着弑父的恶名出逃,谁会接纳我呢?我还是自杀算了。”于是,太子申生在曲沃自杀身亡。

    太子死后,重耳和夷吾回到了国都。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骊姬害怕,便向晋献公诽谤两位公子说:“太子在胙肉里放毒药之事两位公子也都知情。”听到这个消息,重耳逃回了蒲邑,夷吾逃回了二屈,准备拥兵自守。

    晋献公对两个儿子不辞而别的行为十分恼怒,认为他们有谋反之心,就派兵讨伐。重耳闻之,便急忙出逃,晋献公的军队紧追不舍,甚至砍掉了重耳的一条袖子。但重耳命大,最终摆脱追兵,逃到了翟国。重耳的母亲是翟国国君之女,等于重耳逃到了自己的姥姥家。

    晋献公又派人到讨伐夷吾,但由于城防严密,没能攻下。后来,晋献公二次讨伐夷吾,并攻破城池。夷吾也准备逃往翟国,但他手下的冀芮说:“不可,重耳已经在那里了,如果您也去翟国。晋国必定会兴兵问罪。翟国弱小,怕得罪晋国,你们就有祸了。不如逃往梁国,那里离秦国不远。秦国强大,等君父去世后,您可以请求秦国派兵护送您回国。”夷吾采纳了冀芮的建议,投奔了梁国。

    从此以后,重耳开启了流亡生涯,这一逃便是19年。晋献公去世后,骊姬的儿子奚齐顺利即位,但朝中有仍有不少大臣支持申生。于是,他们趁机作乱,将刚刚在灵柩之前即位的奚齐刺死。骊姬又扶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即位,但又被大臣一刀刺死,并且斩草除根,连同骊姬也被他们鞭打至死。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大臣便派人到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立他为君。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重耳辞谢道:“我出逃晋国已是违背君命,君父去世后也没有为他服丧,怎么敢回国即位呢,请你们另立他人吧。”

    于是,大臣们又到梁国迎接夷吾。但夷吾的谋臣认为,这些大臣不立留在国内的工资,偏偏看中了流亡在外的夷吾,他们的动机肯定不纯。所以,他们商量以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换取秦国的支持,以武力护送夷吾归晋,这样更加稳妥。于是,夷吾派人出使秦国,商定此事。

    公元前650年,夷吾在秦军的护送下回到晋国,即位为君,是为晋惠公。即位之后,晋惠公的想法便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河西那么大一片土地,就这样割让给秦国,实在有点肉疼,于是便违约背盟,并且杀死了拥立他的几位大臣。这样,晋惠公外失信于秦,内失信于人,所以人们这位国君颇有微词。

    重耳在姥姥家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好不惬意。但不久之后,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由于国人不服,晋惠公怕他们归附重耳,于是派人追杀他。已在翟国住了12年的重耳得到消息,只能再度踏上逃亡之路。这次要逃到哪里去呢?重耳和随从赵衰(此人便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先祖)等人商量道:“当年我之所以逃到翟国,是因为它距离晋国较近,而且是我母亲的祖国,我们可以在次暂且歇脚。但为了长远打算,我们这次要到一个大国去。听说齐桓公乐善好施,体恤诸侯,有称霸之志。而且管仲等老臣已经去世,齐国急需贤人辅佐,我们可以去齐国碰碰运气。”

    就这样,重耳离翟而奔齐。临行前,重耳对妻子说:“如果我25年内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着答道:“25年后,恐怕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大了。你尽管去吧,我等你回来。”

    重耳一行先是到了卫国,卫君见其落魄便慢待他们。见此地不可久留,他们便离开了卫国。行至半途,重耳饿得两眼冒金星,就向沿途的百姓讨点吃的,村民见他如此狼狈,就想戏弄他一番,递给重耳一块土。重耳大怒,但赵衰安慰道:“土象征着土地,这表示他们对您的臣服,您应该行礼并接受它。”于是,重耳拜谢村民,带上这块土,便去了齐国。

    果如重耳等人所言,齐桓公见重耳到来,便热情招待,还将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了他,同时送了他20辆驷马车作为陪嫁。重耳受到如此礼遇,便安心地在齐国住了下来。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齐桓公去世了,齐国诸公子因争夺君位而爆发内乱,因此国势急转直下。但即使如此,已经厌倦了流亡生涯的重耳也不愿离开齐国,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妻子齐姜。重耳在齐国共住了5年,满满地忘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

    有一天,赵衰、狐偃等人在一颗桑树下商量如何让重耳离开齐国,齐姜的侍女听到了他们的密谈,便偷偷告诉了齐姜。谁知齐姜二话不说便将侍女杀死,并劝说重耳马上离开齐国。重耳答道:“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不想再管,我不走了,就是死也要死在齐国。”齐姜说:“您是晋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投奔齐国,您的随从将您视为他们的生命。如果您不赶快回国,报答他们的劳苦,只知道贪恋女色,我都为你感到羞耻。何况,你现在不去追逐梦想,何时才能成功呢?”

    见重耳没有离齐的打算,齐姜便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重耳,将其装入车中,强行带他离开了齐国。等到重耳酒醒,他们已经离开齐国很远了。得知真相的重耳大发雷霆,抄起一根戈就要杀狐偃。狐偃说:“如果杀了我能够成就你的功名,我情愿去死。”重耳恶狠狠地答道:“事情要是办不成,我就吃了你的肉。”狐偃笑道:“就算我们没有成功,但我的肉又臊又腥,也不值得你去吃!”重耳这才平息了怒气,继续前行。

    一行人到了曹国,曹君很湿无礼,但有个贤明的大臣劝道:“公子重耳素有贤名,而且才能出众,又与我们同是姬姓,如今他穷蹙来投,您不能对她这般无礼。”但曹君不停劝告,这位大臣只好私下送给重耳食物,并将一块璧玉放在了食物下面。重耳接受了食物,但退还了璧玉。

    重耳无法在曹国久留,便投奔宋国。当时宋襄公刚刚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军打败,而且身负箭伤。但他向来注重仁义,听说重耳贤明,便隆重地接待了他,而且还学着齐桓公的样子送了他20辆驷马车。宋国司马公孙固与狐偃私交甚好,就对重耳说:“宋国弱小,又刚打了败仗,没有余力帮你们回国,您们还是寻找大国的帮助吧。”于是,重耳一行又离开了宋国。

    路过郑国时,郑文公见重耳落魄,同样轻慢与他。大夫叔瞻劝说道:“重耳贤明,他的随从也都是栋梁之材,由于我们同为姬姓,不如礼遇他们。”郑文公对此却嗤之以鼻:“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太多了,难道都按礼仪去接待他们?”叔瞻答:“如果您不以礼相待,不如杀掉他们,以免后患。”但郑文公对此不予理睬。

    所以,重耳只好带着随从匆匆而去,投奔了楚国。楚成王见重耳来投,以诸侯之礼招待他,重耳不敢接受如此重礼。但赵衰说:“您流亡在外已经十余年,小国都轻慢与您,何况大国呢?但楚国却对您礼遇有加,您不要辞让,因为这是上天让您复兴的征兆。”于是,重耳按照诸侯的理解会见了楚成王。

    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席间问道:“如若您将来能回到晋国,该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如万不得已,我与您有兵戎相见的一天,我会退避三舍。”楚国大臣听闻重耳出言不逊,便愤怒地对楚成王说:“您以如此高的礼节对待晋国公子,如今他说出这等话来,请允许我们杀了他。”楚成王却说:“晋公子志向高远,在外流亡多年,随从多是显能之士,这是上天有意安排,我怎么能杀他呢?况且他说的话也不容辩驳。”

    就这样,重耳总算在楚国安顿了下来。但几个月后,原本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得知晋惠公病重,竟然不辞而别。这令秦国特别生气,听说重耳现在楚国,就邀请重耳来秦国居住。楚成王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中间隔着好几个国家。但秦国与晋国交界,而且秦国国君很贤明,你就放心的去吧。”临行前,楚成王又以厚礼赠予重耳。

    重耳辞别了楚国,一路奔波,来到了晋国。当时秦国在任国君是秦穆公,他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贤君。秦穆公将五个宗室女子嫁给了重耳,其中包括晋国的太子妃。晋国太子在秦国为质,不辞而别也就罢了,竟然连老婆也弃之不顾,如此背信弃义之徒,即使侥幸当上了国君,也注定是一代庸主。重耳原不打算接纳晋太子之妻,但有个随从说:“太子的国家我们马上就要去攻打了,何况是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关系,以助您返回晋国。您拒纳晋太子妃岂不是拘泥于小节,而忘了大义!”于是,重耳接纳了晋太子妃。秦穆公十分高兴,亲自设宴招待重耳,席间说道:“我知道你希望尽快回到晋国。”赵衰与重耳起身离席,对秦穆公再拜,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浪子只能仰仗您了,就如同禾苗盼望知时节的好雨一样。”

    后来,晋惠公夷吾去世,那位丢下老婆逃回晋国的太子即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即位后很害怕秦国因他不辞而别兴兵问罪,就下令重耳的随从必须按期归国,逾期不归者诛其全族。有些人迫于压力,只得辞别主人,但重耳的两个舅舅狐偃与狐毛留了下来。于是,晋怀公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

    几个月之后,晋国大臣听说重耳在秦国,变与他暗通书信,劝他返回晋国。他们告诉重耳,愿意为他做内应的人有很多。于是,秦穆公派一支军队护送重耳归晋。晋怀公听说秦军“来犯”,便派兵迎战,但百姓都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了,都不愿抵抗,只有晋惠公的少数旧臣不愿重耳即位。

    秦军将重耳一直护送至黄河岸边。面对即将登基为君的重耳,狐偃请求到:“我追随您周游天下,自知没少犯错,请让我现在就离去吧。”重耳动容地说:“如果我回到晋国后不与您同心,有河伯为证!”于是,重耳将一块璧玉扔到了黄河里,与狐偃盟誓。介子推也是重耳的随从之一,他站在船上笑着说道:“公子复兴是上天的旨意,但狐偃确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保证,这种行为太无耻了,我不愿与之同列。”

    不久,蹉跎半生、已年届62岁的重耳到达曲沃,并在武宫祭拜祖宗之后即位,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大臣们听说重耳已在曲沃登基为君,便纷纷来朝拜,晋怀公成了孤家寡人,只得逃往高梁,后被晋文公诛杀。其余党也作乱不成,逃到了黄河边,被秦穆公诱杀。自此,晋文公成功即位并稳定了国内的局势。

    颠沛流离近20载,晋文公可谓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白眼,历经艰难险阻,遍阅人情世故,饱尝人间冷暖。但正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了晋文公老成持重且富有心机的性格,这为他后来治理国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晋文公即位不久便显示出高超的治国才能,可谓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典范。他重整自晋献公去世依赖已经混乱不堪的晋国内政,在国内推行教化,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他还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又改革并扩充军队。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强盛起来。此时恰逢齐桓公去世,宋襄公称霸不成含恨而终,所以“国际上”急需一位德才兼备的雄主来主持大局。有了强大的国力支持,晋文公便盯上了霸主之位。

    晋文公正要瞌睡,就有人给他送枕头来了,这次出事的是周王室。周襄王有个弟弟名叫带,觊觎天子之位,于是兴兵作乱。周襄王也是个菜鸡,竟然打不过他,只好逃到了温地。晋文公敏锐的政治嗅觉起了作用,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他能够帮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送周襄王回到王畿,那可是大功一件,而且也可以在诸侯面前大大地出一回风头,这些都是他将来称霸的资本!

    晋文公聪明,秦穆公也不傻,他也准备率军勤王。眼见别人要与自己抢功劳,晋文公急忙知会秦穆公说:“秦军长途跋涉,十分辛苦,这件事就由晋国代劳吧。”晋文公与秦穆公是姻亲,而且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登上君位,所以两国关系很友好。我们今天仍然用“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形容两家联姻,典故就是出在这里。对于晋文公的小算盘,秦穆公自然心知肚明,便笑着答应了,将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让给了晋文公。

    于是,晋文公立即发兵,直奔洛邑,三下五除二便干掉了王子带,然后亲自来到温地,迎接周襄王,并一路将其护送至王畿。周襄王感动得涕泪横流,还将河内和阳樊之地赐给了晋国。

    晋文公帮助周天子成功镇压了叛乱,并助其重登大位,这件事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诸侯闻之纷纷前来归附。但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楚国。这个一开始就敢称王的国家历来怼天怼地对空气,对谁都不服气。晋文公这次大出风头,楚国自然心有不甘,不来兴兵问罪,将晋文公绑走关半年,就算客气了。

    晋文公也知道,要想称霸诸侯,秦国和楚国是最大的障碍,但秦国与他有姻亲关系,秦穆公也不似楚成王那般狂妄,所以楚国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不巧的是,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楚成王曾厚礼相待,对他着实不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晋文公就算不报这个恩,也不能主动找楚国寻仇吧。所以,他需要等一个机会。

    机会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宋襄公会盟不成反而成了楚国的阶下囚,虽然最后被放了回来,但如此奇耻大辱,宋国义愤难平,后来宋襄公又因泓水之战受伤而死,所以宋楚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宋襄公去世几年后,楚国兴兵伐宋,弱宋哪里是强楚的对手,于是向晋国求救。当年他流亡在外时,宋国对他礼遇有加,楚国对他也情深义重。现在两国相争,宋国来求,如果晋国直接攻楚,就是忘恩负义,将失信于诸侯。如果弃宋于不顾,任由楚国攻陷宋国,晋国不仅忘恩负义,而且还会在战略上陷于被动地位,因为楚国吞宋之后,其势力范围将直逼晋国。所以,晋文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但晋文公颠沛半生,老谋深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方面,晋文公答应了宋国的请求,但让宋国先去和齐秦两国联络,送以重礼,让两国出面斡旋,要求楚国退兵。另一方面,晋国立即派兵,但不是去支援宋国,也不是去阻击楚国,而是去攻打曹国和卫国。这是为何?因为他在流亡期间,卫国连口饭都不肯给他吃,曹国对他傲慢无礼。所以,他出兵攻击这两个国家并非师出无名。读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认为晋文公的器量也不过如此。其实,曹卫两国慢待于他只是晋文公出兵的借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都是楚国的小弟。见晋国殴打自己的小弟,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一旦楚国出兵营救,两军在战场上相遇,就不算晋文公忘恩负义,主动挑衅了。

    作为小国,曹国和卫国哪里是晋国的对手,很快被晋军攻灭,两国国君成了阶下囚,其国土则被分给宋国一部分。楚国自然知道晋国此举的用意,所以并没有出兵救援自己的小弟,而是开出条件:“晋国恢复曹卫两国,楚国从宋国撤军,双方就此罢手。”晋文公小算盘一打,觉得不太划算,如果不答应楚国,自己就成了理亏的一方;如果答应了楚国,晋国此次攻打曹卫两国以吸引楚国参战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能当霸主的绝非泛泛之辈,晋文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私下对两国国君说:“我可以允许你们复国,但你们必须公开发表声明,与楚国断交。”断交事小,复国事大,当谁的小弟不是当,于是两国国君痛快地答应了。

    晋文公这一招着实高明,本不想与晋国正面交锋的楚国这回算是被激怒了。你忘恩负义也就罢了,殴打我的小弟我也不计较了,现在你让我的小弟公然背叛我,这不是打完我的脸又要扒我的裤子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楚国派出大军,由大将子玉率领,猛攻宋国。没有了道义上的限制,晋国便名正言顺地应宋国的请求出兵援救了。楚成王见晋军救宋,便告诫子玉不要逼近晋军,要知难而退,说:“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才当上国君,他什么危险都经历过,什么人情世故都领教过,这是天意,我们不能和这样的人打仗。”但子玉不听,出兵追击晋军。晋文公见大鱼已经上钩,于是率兵后撤三舍。

    有的将领很纳闷:“堂堂国君竟然要躲避别国的臣属,这是耻辱。而且楚军远道而来,已经疲惫,我们有什么理由后撤呢?”但狐偃说:“两军交战,有理的一方气势就壮,无理的一方气势就衰。如果没有楚国当年的恩惠,我们今天根本到不了这里(意思是指,如果当年楚国不帮助重耳,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晋文公了)。我们现在退避三舍,就是报答楚国当年的恩遇。如果我们忘恩负义,不履行当年的诺言,就是我们理亏。如果我们的国君退走,楚国的臣下来追,就是他们理亏。”

    晋军后撤三舍之后,楚军也背靠着险要的丘陵扎营。此时晋文公心中仍有忧虑,狐偃劝解道:“这一仗还是打吧。如果打赢了,您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戴。如果不幸战败,晋国外有黄河天堑,内有太行阻隔,也不会受到什么大的损失。”晋文公又说:“楚国从前对我们有恩惠,怎么办?”大夫栾枝答道:“汉水已被的姬姓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如果只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就会忘记这样的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

    两军安营扎寨后,子玉派人来下战书,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作战,您可以军前观阵,我到时也会奉陪。”晋文公命栾枝回复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所以才退到了这里。我们国君对贵国的大夫都要退让,又怎敢抵抗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转告贵国将领,准备好战车,认真对待楚君交代的任务,我们明日早晨战场上见。”

    第二天早晨,两军摆好阵势,准备作战。晋将胥臣用虎皮蒙在战马身上,首先攻击楚国实力较弱的右军。见对方军马披着老虎皮,楚国军马大惊,四散而逃,所以右军很快被击溃。此外,晋国上军主将狐毛立起两面旗帜,佯装撤退;下军主将栾枝让士兵将树枝绑在战车上,假装逃跑。楚国左军见晋军退走,便立刻追击。此时,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出动,将运动中的楚军拦腰截断,然后狐毛和栾枝回师,从两面夹击,结果楚国左军大败。由于左右两军皆大败而归,子玉率领的中军独木难支,也败下阵来。晋军乘胜追击,楚军全线崩溃。由于此战发生在城濮,所以史称“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不但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实力,遏制了楚国北进的步伐,同时也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战后,晋文公兑现诺言,恢复了曹卫两国的君位,以昭示自己的仁德。诸侯见晋国实力强大,晋文公广施仁义,所以纷纷归附。作为天下共主,周天子也得有所表示,他赏赐给晋文公天子车乘,以及象征征伐大权的弓箭等物品,正式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62才登上君位,在位仅7年的时间,文治武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着实令人心悦诚服。晋文公死后,晋国虽然仍然是响当当的大国,但再也没有出过一位能够争强图霸的雄主。那么,接替晋文公称霸的人又是谁呢?请看下一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