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26. 五张羊皮换国相

26. 五张羊皮换国相

    我在《秦国的霸主不好当》一文中提到,秦穆公慧眼识人,用五张羊皮以奴隶的价格将百里奚从楚国买了回来,拜为国相,从此秦国拓地千里,称霸西戎。由此可见,百里奚是一个不世出的治国奇才,说他的治国理政才能比肩伊尹和管仲也不过分。那么,百里奚何许人也?他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人,百里是他的氏,姜是他的姓。秦汉以前,中国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用来区别血缘关系,是一个族的根;而氏则是姓下的支系,是分支标记。百里奚自幼饱读诗书,而且才智过人,但其家庭贫困。不巧的是,虞国又严格遵守周王朝所谓的宗法制度,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被堵死,像百里奚这种家境贫寒者,就更不用做入朝为官的美梦了。

    百里奚空有一身才学无处施展,自然心中苦闷无比。但幸运的是,他娶了一位贤良的妻子杜氏,她不但是个贤内助,还非常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是个不世出的奇才,便鼓励他学习孔子他老人家,去周游列国,以展自己平生之志。其实,百里奚动身那天,家中已经断炊了。但杜氏并没有让丈夫饿着肚子出游,而是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将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又把门栓卸下来,劈成几半,当作柴火把母鸡炖了,给丈夫做了一顿小米饭炖母鸡,这就算是百里奚的践行宴了。

    百里奚的求官之路并不顺利,他先后游离了很多国家,但正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百里奚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还是外地人,根本没有登堂入室的机会。到了齐国之后,百里奚已经身无分文了,连生活都无法维持,只能沦为乞丐。但饶是如此,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

    百里奚在齐国虽然求官不成,但却幸运地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至交,此人名叫蹇叔。两人促膝长谈一番,英雄所见略同,便互相引以为知己。蹇叔当时已是名满天下,所以在他的举荐之下,百里奚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当上了虞国的大夫。就在百里奚以为自己时来运转,从此能够施展才华之时,虞国却灭亡了!

    原来,晋国准备攻打虢国,但虞国在晋国与虢国之间,所以晋国需要借道虞国。晋国人知道虞国国君贪图财货,于是便厚礼相送,宝马、美玉应有尽有。虞国国君见钱眼开,便将唇亡齿寒的道理抛到了九霄云外,爽快地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请求。

    事实上,虞国和虢国不但同姓,而且还是盟国,虞国国君见小利而忘大义,即使晋不灭之,它也会成为别国砧板上的肥肉。百里奚自然明白唇亡齿寒道理,便屡次上书劝谏,奈何虞国国君一心钻到了钱眼里,对百里奚的逆耳忠言置之不理。百里奚知道,虞国是保不住了。

    果如百里奚所料,晋国在灭了虢国之后,回头便吞了虞国。史料记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出兵攻灭虞国,俘虏了虞国君臣,包括百里奚。前文提到,晋献公是个有为之君,除了有点耳根子软。他知道百里奚是个王佐之才,所以希望他能留下来为晋国效力,但被百里奚一口回绝。既然你敬酒不吃吃罚酒,就休怪我不客气了,于是晋献公便将百里奚贬为奴隶。

    此时恰好秦穆公向晋国求婚,晋献公便将百里奚作为陪嫁,随着女儿穆姬来到了秦国。但百里奚知道,到了秦国,自己仍然是供人驱使的奴隶,既然如此,不如趁机溜走。于是,百里奚在陪嫁秦国的路上逃跑了,并几经辗转来到了楚国。楚国时任国君为楚成王,可能因为与中原交流较少,这家伙竟然不知道百里奚是个旷世奇才,只听说过他善于养牛,于是便让百里奚当起了“弼马温”。百里奚虽然无奈,但总比在秦国当奴隶好吧,于是他就留在了楚国。

    楚庄王是个憨货,但秦穆公却久仰百里奚的大名,听说他在陪嫁途中逃到了楚国,便想用重金去楚国将其换回。但秦穆公转念一想,这样会引起楚国人怀疑,所以他便给楚成王发了一封国书:“我夫人陪嫁的奴隶百里奚逃到了贵国,请允许我以奴隶的价格,用五张黑羊皮把他换回来。”楚成王觉得找个放牛倌也不是什么难事,就答应了。于是,百里奚兜兜转转,又来到了秦国。百里奚到秦国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我真佩服秦穆公,这个糟老头子能活几年估计连他自己心里都没数。万一百里奚刚来就驾鹤西去,秦穆公不但赔了羊皮,还得给人准备棺材。

    但正如周文王际遇姜子牙一样,秦穆公一点也不嫌弃百里奚年老,反而立刻除了他的奴籍,将其待为上宾。但百里奚有意试探秦穆公,便假意推辞道:“我乃亡国遗民,哪里值得君侯如此礼遇?”秦穆公道:“虞公不纳您的忠言,所以才有亡国之祸,这并不是您的罪过。”百里奚见秦穆公诚意十足,便与之长谈了三天,直谈得秦穆公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秦穆公认定,强秦的伟业就靠此人了。不久,秦穆公便正式拜百里奚为相,将国家大政委托于他。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所以他又得了个外号,叫“五羖大夫”。

    百里奚虽然拜相,但他在秦国既无根基,也无故交,于是便对秦穆公说:“我有一个至交叫蹇叔,此人的才能在我之上,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当年我曾去齐国求仕,因生活困顿,只能靠乞讨为生,是蹇叔收留了我。所以,我当时想留在齐国为官,但蹇叔却慧眼独具,阻止了我,不久之后,齐国就发生了政变。离齐之后,我去了周王室,王子颓酷爱牛,而我养牛技术过硬,所以想通过这个渠道谋求一官半职,但蹇叔再次阻止了我,后来王子颓被杀,我因此又躲过了一劫。”

    百里奚接着说道:“其实,我回虞国任职时,蹇叔也曾阻止过我,但我这次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因为我穷苦潦倒半生,实在向往功名利禄。蹇叔一向料事如神,这次也被他说中了,虞国不久便被晋国所灭,我也做了阶下囚。经过上述几件事,我才真正认识到蹇叔的才能。”秦穆公求贤心切,人才自然多多益善,听说蹇叔才能不在百里奚之下,便立刻派人带上厚礼,将蹇叔迎来秦国,也拜为大夫。

    百里奚和蹇叔的到来,让秦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不仅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秦国开始蒸蒸日上,但邻居晋国却陷入了动乱之中。晋献公是个耳根子软的人,他听信了宠妃骊姬的谗言,对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和重耳心生嫌隙,以致后来太子自杀,两位公子各自流亡天涯。晋献公去世以后,骊姬先后扶立两个儿子即位,但国中大臣多怀念太子和两位公子,便诛杀了这两任国君,骊姬本人也被鞭打至死。

    晋国一时群龙无首,于是大臣便商议迎立躲在翟国的公子重耳即位,但重耳以自己不忠不孝为由拒绝了。大臣无奈,便去梁国迎立公子夷吾。但夷吾的随从认为,这些大臣放着国内的诸公子不立,反而舍近求远,肯定另有图谋。为了保险起见,不如请秦国护送他归国即位,并许之以河西之地8座城池作为酬劳。夷吾采纳了该建议,便联络秦国。

    秦穆公觉得这个买卖可以做,就命百里奚率军护送夷吾归国,夷吾也顺利地登上了君位,是为晋惠公。但当晋惠公稳定了局势之后,又觉得自己当时对秦许下的承诺有点重,开始后悔了。为了给秦国一个交代,他便派人去秦国道歉:“我与大臣就割地之事进行了商议,但他们都不同意,说这是先祖用鲜血换来的,不能随便送人。”虽然秦穆公知道这是托词,但又无可奈何,这事便不了了之。晋惠公对秦忘恩负义,对臣下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滥杀大臣,导致国人怨声载道。

    后来,晋国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百姓饿殍遍野,眼看就要发生民变。亡国危机就在眼前,晋惠公作为一国之君,就是再糊涂,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秦穆公娶了晋惠公的姐姐,所以论辈分,晋惠公应该叫秦穆公姐夫。于是,晋惠公便厚着脸皮找姐夫借粮来了。由于上次割地之事被晋国放了鸽子,所以秦国上下都不同意借粮。

    但百里奚却说:“祸福之事各有轮替,何况秦国是借给晋国粮食,而不是借给晋君一人。如果我们拒绝借粮,晋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饿死啊。”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将征调来的粮食水陆并进,源源不断地运往晋国。秦国的这次义举,在历史上被称为“泛舟之役”,晋国百姓对此感恩戴德。

    但正如百里奚所言,祸福各有轮替,两年之后,秦国遇到了天灾,急需粮食,所以便自然而然地向晋国借粮。但秦国等来的不是运粮的车队,而是晋国的铁骑。晋国如此厚颜无耻,一再背信弃义,晋惠公本人更是狼子野心,所以秦国上下一片愤慨,纷纷要求秦穆公讨伐晋国。于是,秦晋两国在第二年便打了一场大仗,史称“韩原之战”。这场战役十分惨烈,双方经过多日激战,均死伤惨重,但秦军上下同仇敌忾,最终取得胜利,晋惠公也做了秦国的俘虏。

    面对这个背信弃义之徒,秦国君臣都想杀之而后快。然而晋国作为大国,又是周王室近支,周天子自然要出面干预一下。而且,秦穆公的夫人还是晋惠公的姐姐,听闻弟弟即将被杀,便哭着向秦穆公求情。秦国一向有东出之志,为了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百里奚也建议不要诛杀晋惠公。秦穆公经过综合考虑,便释放了晋惠公,仍以国君之礼相待,并重新与之盟誓。晋惠公这回总算没有食言,回国之后便向秦国交割河西之地。

    晋惠公去世后,百里奚又帮助秦穆公将公子重耳从楚国接到了秦国,因为重耳素有贤名,而且其随从也多为王佐之才。如果重耳能够即位,对秦国有利而无害。秦穆公迎回重耳之后,便派军队护送其回国,在曲沃即位,是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大臣纷纷背弃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投奔了晋文公。晋惠公的旧臣试图作乱,也被秦穆公设计诛杀,从而帮助晋文公稳定了国内局势。

    秦国地处西陲,因此一直希望向东扩大影响力。恰在此时,周王室发生了动乱。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发动叛乱,将他赶到了现河南襄城县附近。百里奚认为这是个在中原诸侯面前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便劝秦穆公将周襄王接到秦国。原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跟百里奚学的啊。但秦穆公担心的是,晋国可能横加阻拦,到时候非但“挟”不了天子,很有可能和刚刚重修旧好的晋国再生摩擦。所以,秦穆公没有采纳百里奚的意见,而是做了个人情,将这个露脸的机会让给了晋文公。

    百里奚没有看错人,晋文公即位之后,始终与秦国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还结成了攻守同盟,共同讨伐楚国的小弟,比如曹国、卫国、郑国等。秦晋之所以结盟,是因为他们要对付强大的楚国。楚国地处南蛮,和秦国一样,也很希望得到中原的千里沃土,这自然会损害秦晋两国的利益。公元前632年,秦晋联军与楚军打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即“城濮之战”,楚军战败,元气大伤,秦晋两国成功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只可惜晋文公即位时已经62岁了,放到现在也已经退休两年了,所以他在位仅仅7年便驾鹤而去。晋文公刚去世,秦晋两国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但这次破坏“秦晋之好”的是秦国,而非晋国。

    秦穆公不满足于称霸西戎,一直希望向东发展,因为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和戈壁滩哪里比得上物产丰饶的中原沃土啊。机会来了,有个人对秦穆公说,他掌管着郑国的城门,所以秦国可以借此偷袭郑国。于是,秦穆公就去征求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但蹇叔说道:“秦国距离郑国千里之遥,劳师袭远,恐怕难以占到便宜。何况,有人能将郑国的情报出卖给我们,自然也有人将我们的情报出卖给郑国。所以,我们不赞成偷袭郑国的计划。”但秦穆公却不想放弃这千载良机,便不顾两个老头的劝阻,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以及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军伐郑。

    但出征那天,百里奚和蹇叔却跪在路旁,对着将士们痛哭不止。秦穆公闻之,愤怒地说道:“大军马上就要出发,你们却在这里嚎哭,难道是要诅咒我失败吗?”两个老头答道:“臣下不敢有此意,只是我们的儿子也在其中,如今我们已经是风烛残年,他们这一去,恐怕是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了,所以才哭。”

    临了,两个老头还不忘叮嘱儿子们:“你们会在崤山的要道吃败仗。”尽管百里奚和蹇叔极力劝阻,但秦穆公仍然命令大军出征。然而秦国要想伐郑,必须经过晋国和周王畿,但出征之路还算顺利,秦军并未遇到阻拦。后来,秦军来到了滑国境内,遇到了一个郑国牛贩子。此人十分机灵,听闻秦军此行要去攻打郑国,便将自己的牛献上,假意说道:“郑君听说贵国要讨伐我国,所以早早地做好了防备,还派我带了20头牛前来犒劳贵国将士。”

    秦将听说郑国已有防备,便商量道:“既然郑国已经知道了,我们便偷袭不成了。”但他们又不甘心就此空手而归,于是顺手就将滑国灭了。但滑国是晋国的小弟,此时晋文公刚刚去世,晋襄公的位子还没坐热,就听说秦国灭滑之事,十分气愤地说道:“秦国欺人太甚,趁我国丧期间发兵攻击我同姓之国。”于是,晋襄公将孝服染黑,然后派出重兵,埋伏在崤山要道,只待秦军到来。

    秦军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归,都要经过崤山要道。秦军“凯旋而归”,哪里料到盟友晋国会搞偷袭!结果,两万秦军在崤山峡谷全军覆没,三位将领也做了阶下囚。晋文公的妻子是秦穆公的女儿穆嬴。换言之,穆嬴是新国君晋襄公的母亲。既然三位将领来自秦国,穆嬴自然要向晋襄公求情,但她却正话反说道:“你不如将这三人交给我君父处置,对于打了败仗的将领,秦国向来毫不手软。”晋襄公刚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这三个人的死活已经无足轻重,所以就送母亲一个人情,将他们放回秦国。

    三位将领归国后,秦穆公穿着丧服亲自郊迎三十里,见到他们便痛哭道:“寡人不听百里奚和蹇叔之言,才有今日之祸,三位将军也因此受辱。此战失利,罪在寡人一身,你们何罪之有?希望你们全力训练新军,以雪前耻!”

    崤山之战失利后,百里奚便打着复仇的名号继续实施东进战略。公元前626年,孟明视领兵与晋军再次决战,虽然秦国在百里奚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但仍然不及晋国,所以此战再次失利。作为一代雄主,秦穆公的气度自然超乎常人,他并未因此惩罚孟明视,而是让他再接再厉。百里奚针对秦国东出屡次失败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性地调整了国内的政策,即增修国政,重施于民。百里奚的新政策大大加强了秦国的实力,史料称他“谋无不当,举必有功”。所以,我将百里奚比作伊尹和管仲,并非虚言。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率大军伐晋,以报崤山之仇。大军渡过黄河之后,秦穆公下令烧毁所有的船只,以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秦军上下同仇敌忾,又有国君亲自督阵,而晋军打了两次胜仗已经骄傲得有点忘乎所以了,结果大败而归。秦军夺取了晋国三座城邑,并在晋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了一个多月,才班师回国。

    班师途中,秦军再次经过崤山要道。大军在此驻留三日,收敛阵亡将士的尸骨,为他们筑坟立碑,全军举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穆公哭崤山”。

    至此,秦晋之间已经打了三大战役,两次失败。百里奚由此认识到,晋国就像扼住了秦国的咽喉,秦国要想东进,除非晋国自然瓦解,但他们是等不到“三家分晋”这一天了。既然东进不成,百里奚决定改变策略,搞个“西部大开发”也行,就是土地贫瘠了点,风沙大了点,环境恶劣点。

    2600多年前,今天的陕甘宁一带生活着不计其数的戎狄部落,最大的一个部落名叫锦诸,此外还有昆戎、义渠、乌氏、朐衍之戎、大荔之戎、陆浑戎等等。相较于中原文明,这些部落相当原始,生产方式落后,还过着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越是野蛮人,其战斗力越是强悍。戎狄以马为家,兵民不分,精于弓马骑射,所以战斗力十分彪悍。由于他们生产力落后,靠天吃饭,所以填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肚子饿了怎么办?抢啊!所以,西戎经常骚扰秦人,抢掠粮食、牲畜和人口,对秦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到春秋时期,秦人与戎狄为邻已经有上千年了,所以秦人经过千锤百炼,也成为一个民风强悍、崇尚武力的国家。后来东方六国所说的“虎狼之秦”,就源于此。

    既然是邻居,双方免不了要打交道。百里奚正要瞌睡,就有人给他送枕头来了。锦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便派了一名叫由余的谋士出使秦国,以示修好。秦穆公以隆重的礼仪接待了由余,并向他展示了秦国的富庶和强大,以达到恩威并施之效。经过一番交谈,秦穆公发现由余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在西戎生活多年,对当地的地理地形、兵力分布都了如指掌。如果能将由余收入自己麾下,秦国称霸西戎将如虎添翼。

    但怎样才能留住由余呢?秦穆公犯了愁。百里奚就找到内史廖商量对策,内史廖说,绵诸地处边陲蛮荒之地,根本没有见过中原的礼仪和音乐,我们可以送给锦诸王十二名漂亮的歌伎,一定能够迷惑他的心志。果不其然,锦诸王在得到这些姿色出众又能歌善舞的女子之后,便“乐不思蜀”起来,每天喝着美酒,听着美乐,看着美姬,渐渐地将国事抛诸脑后。

    等锦诸被国王糟蹋得差不多的时候,百里奚才放由余回去。由余见到锦诸王整日寻欢作乐,不理国政,便经常劝谏,久而久之,二人开始心生嫌隙。由余自知锦诸早晚要败亡,便接受了秦穆公的邀请,归了秦。由余归秦之后,秦穆公立即委以重任,和他商如何讨制霸西戎,并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

    公元前623年,百里奚率兵,由余为向导,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灭了锦诸国,并俘虏了沉醉在温柔乡里的锦诸王。其他部落见最强大的锦诸国一夜之间被秦攻灭,便纷纷归服。秦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地千里,势力范围北至宁夏,南抵秦岭,东到黄河,西入甘肃,整个关中之地尽为秦国所得。历史上有“春秋五霸”之说,但其他霸主志在中原,而秦国由于特殊原因,只能称霸西戎。

    前几章提到,西周之所以灭亡,是拜犬戎所赐;周平王之所以东迁洛邑,也是为了避犬戎之祸。听闻秦国已经统一西戎之地,周天子也兴奋异常,这相当于秦国替自己的祖先报了灭国弑君的血海深仇。于是,周襄王派出高级别代表召公,带着象征霸主的金鼓等物送给了秦穆公,正式承认了其霸主之位。

    自商朝建立之前到春秋中期,秦国一直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和西戎一样,很少能够接触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而百里奚入秦,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又决定着国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秦国自得百里奚以后,由一个边陲小国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能够比肩齐、晋、楚的强国。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辅佐下拓地千里,称霸西戎,虽然未能实现东出之愿,但他们的努力也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完了百里奚相秦穆公的故事,我们转过头来再谈秦国的姻亲、邻居兼死对头晋国。秦国经过几次战争,辟地千里,称霸西戎,说明它越打越强。但晋国却恰恰相反,它对外征战无论输赢,却越打越“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章:《晋国为什么越打仗越“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