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村语村言 » 10.1.1.8.3蒸起豆包

10.1.1.8.3蒸起豆包

    10.1.1.8.3蒸起豆包

    包好的豆包放在酱秆帘子上面,这个帘子是用酱秆儿制作的,很光滑;豆包一圈一圈的摆起来,摆满了一帘子之后放在旁边或者端到外面去;放在旁边的是准备包够了一锅的数量之后放在锅里面蒸熟的(那些年小村人们包豆包,一盖帘豆包的数量不够蒸一锅),放在外面的就冻起来,留着以后再蒸,这是留的生豆包,生豆包也可以用来送人。小村那些年的酱秆儿帘子(盖帘儿)大小并不一样,两到三盖帘能够凑成一锅,才能够蒸一回。

    小村那时候说的就是包够一锅豆包了,烧火蒸豆包,不过说的时候往往就是:够锅了,我去烧火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锅豆包刚刚从锅里面起出来,就已经准备好了另外一锅的数量了,这样就能够连锅蒸了;小村人就说我今天连着蒸了几锅豆包,这是最后一锅了;不过更常说的是我今天连着蒸了五锅干粮,或者说连蒸了五锅年干粮,当然也可能是黏干粮。

    那些年这最后一锅豆包不一定就是吃晚饭的时候蒸的,晚饭后也是可以蒸豆包的。也有的生豆包就不蒸出来,分散在以后每天晚上蒸出来,省去了当晚烧炕的这个环节,这又是一个能源合理利用的一个实例。连锅蒸豆包好处是锅是热锅,蒸豆包的时间会缩短很多。

    小村那时候蒸黄豆包、有送给左邻右舍的习惯,我家左右邻居对于黄米面与苞米面混合比例的掌握程度,我还是能够知道的,从另一个方面说,也便于我改进我自己的配比比例,把我自己的黄米面豆包做得口感更好,也让左邻右舍都羡慕我的手艺。

    小时候不懂事,往往邻居送来的豆包,直接就拿来送进嘴里吃;吃就吃了,也没有什么,小村那时候也就没有很多的规矩来约束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小孩子的性情,遇见好的就总想夸几句,遇见差的,也总是闭不上嘴,往往随口就会说出来,比如老张家的豆包不好吃,老李家的豆包酸了,老赵家的豆包笨了;妈妈那时候就总是拿眼睛盯着我,当着人家的面不会说我们,等到人家走了,才会严加训斥:人家来送吃的也是一番好意,你当着人家的面说人家的东西不好,人家心里会好受吗?你同人家换换,当你是别人,人家说了你,你会好受吗?从那时候开始就逐步开始闭起了自己的嘴巴,说话之前总是先想一想别人听到之后的感受、才说出口或者不说出口。小村人说豆包笨了,是说黄米面与苞米面的配比当中,苞米面的比例过大了。

    换位思考有利于处理好事情,这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事情,也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进步的一种好的行为,值得提倡。

    就想起来一个小故事来,那一年我在城里面生活,骑着电动的自行车,到了一个路口,我是正常直行,也是靠在路右边的,就在这时候从后面追上来了一辆汽车,他向右转弯,我已经进入了路口了的时候,他从后来上来,撞上了我,还好就是电动车子仅仅是被卡在了汽车前挡板下面,没有出现事故,更没有受到伤害。车上的人没有下来,降下车窗,第一句话就是:你他妈的瞎啊,没看到汽车吗?我在汽车前面进入的路口,我看见了的时候,应该马上急刹车停在路口,让它过去?还是加速前行让他过去呢?然后我还得学一项技能,就是骑自行车的时候随时要看到后面是不是来了车,得躲开它们,不然就是自己失职了。

    这就是一个小事情,很小的事情,可是折射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小事情了,我们把这个故事写在这里面,并不是十分合适的,不过是想粗略的说一下,粗略的说一下换位思考的问题。

    豆包蒸好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豆包很黏,彼此挨着的豆包粘在一起了,把它们分开是一个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小村那时候使用一种叫做起干粮板儿的小工具来完成这个任务。

    起干粮板儿就是一块木板儿或者是一块竹板儿。大小也就十公分长,三四厘米宽,它的形状也就像扬场用的扬锨的样子。不过这个是一体的,前面的锨板儿部分也就五六厘米长,后面的部分相当于锨把儿的位置也有两厘米宽,并不是圆木棒的样子,也没有扬锨那个角度,这两部分并不是分开的。那些竹子制作的就好看一些,使着也比木头的更顺手一些,竹片大多来自在于那些年的水果包装箱子,就是那个包装箱子拆下来的竹片,再用刀来加工成需要的形状,然后一点一点的打磨光滑。

    有了工具了活儿就好干了,起干粮的时候,需要准备一个小碗用来盛水,这个小碗就放在随手能够得到的地方。先把起干粮板儿在小碗里面蘸一下,沾了水之后的干粮板儿不容易粘上豆包。拿着这沾湿了水的干粮板儿,先把豆包相连着的部分切开,让每一个豆包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再把起干粮板儿斜着插进豆包下面去把豆包从帘子上面拉起来,可以想象的一个就是在起豆包的时候不止一次沾水才能够完成;起出来的豆包放在旁边的秫秆帘子上面,一个一个的摆起来,等到满了一帘子的时候端到外面去放置,在冬天自然环境下,经过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冻起来了。冻了的豆包粘性减弱了,不再彼此粘在一起了。冻好的豆包能够很轻松的从帘子上面掰下来,装在袋子里面或者是大盆里面,或者放在其他的地方。

    小村豆包也并不都是一个一个的起下来的,比如可以是双联的、三联的,那些年孩子们有啃豆包的习惯,常常从下屋泥大盆里拿了豆包来啃,三联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拿着吃很方便;随着生活的推进,这啃豆包的行为也怕是已经离开了孩子们的生活了吧?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那些啃豆包的孩子早已不惑、半百、花甲、古稀了,也有的已经在十维空间修为了吧?而那些年也就把冻豆包放在泥大盆里面,用酱秆帘子盖起来;也许明儿早上,盖帘上面就出了一个圆形的洞,那是昨晚上耗子干的事儿;招贼了,就用木板盖起来,耗子也就失去了使用武力偷到冻豆包的机会了。